在任何场合说话,我们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一个语言精炼,懂得适时缄默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欢迎。而一个不分场合、总是喋喋不休的人,有可能话多错多,招人反感。
俗话说祸从口出,有时候仅是因为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而遭到祸害。我们应谨言慎行,不能因一时兴起说一些无根据的话语,这只会让自己名利受损。
子曰:“辞达而已矣。”孔子的意思是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老子说:“话说得的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据史书记载,子禽问墨子:老师一个人话说多了有没有好处?墨子回答:话说多了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天天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但是雄鸡,只在天亮时叫两三声,大家听到鸡啼就知道天要亮了,于是都关注他。孟子的回答虽然简单,但阐述了说话既要切中要害又要恰合时宜的道理。青蛙与雄鸡的比较,形象地诠释了把握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的真正内涵。
《菜根谭》中说:“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意思是说十句话说对九句未必有说你好,但如果说错一句话,则各种指责抱怨就会集中到你身上。
由此可见,多说话不如少说话,说话要恰当无误,千万不要花言巧语。那些话痨者往往说个不停,难免口干喉痛,不仅得不到任何益处,一旦发生了“口是祸门”的事情,只会给自己的处境和人际关系带来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