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它是因为学习写作,想看看很多热爱写作的人为什么这么推荐。花了四个钟头,浅看了一遍,也没有太大觉得撞激心灵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先看了小说的写作技巧,然后再看小说,很多东西就不一样了。
也可能这种经典名著,不是我喜欢的小说类型吧。不过不论如何,既然看了,总要留下点什么。浅谈一下前面的两个篇章,个人比较喜欢。
1.写作视角
以“我”为视角记录画家一生。这个视角很特殊,只做为一双眼睛引导读者探寻故事始终,尽量做到客观公正。第一人称的故事写作,又不做为故事主角来讲。在写作技巧上场景的转变,就必须是“我”与画家一定要有交集。但是在故事的里面,“我”并不认可画家的所做所为,还特意避免见到他的尴尬,可总是能和画家不其而遇,或者被其它的理由牵引主动去见画家。
这里面的过渡非常的自然,很值得我们学习。问题来了,毛姆为什么要写“我”并不太喜欢画家呢?为什么不直接写成一个好奇的人,去直接追踪画家?总要对“我”与画家的面见,或者说是对画家情况的了解来设置障碍呢?总是被身边的人,推着或者是要求着去见到画家,从而能更深一步的了解到画家的实情。
这就引到了小说的情节设计上面
2.情节设计。
以画家为故事,第一次了解是,斯特里克兰太太的老公,也就是画家,出轨了。斯特里克兰太太,要求“我”去跟画家谈判。在这个情节里面,做了很多铺垫,包括斯特里克兰太太,和“我”的各种设想。“我”是站在大众道德标准里面的,也富有同情弱者的心理,对于后面故事的反转做了很多铺垫。
所以后来得知画家并不是出轨,而是追求理想的时候,故事达到了第一个反转,第一个争议点出来,抛妻弃子与追求理想之间的博弈。跟随“我”的视角一步步揭开迷底,精彩!
第二次了解,是通过朋友斯特罗伊夫对画家的欣赏。因为画家生病了,本与“我”无关,但是他要求随行,从而“我”看到了画家是如何一步步进入朋友家,并且夺妻,“恩将仇报”的。
在这里“我”又一次站在大众道德标准里面,对画家非常的不认可,可是后面的一次相遇了解到事实的另一面,道出了斯特罗伊夫的妻子布兰奇出轨的必然性。画家的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在这一次的矛盾冲突之中,画家不是主动去了朋友家,也不是主动的勾引朋友妻的,只是没拒绝。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另一个角度来讲,当我看到斯特罗伊夫的妻子布兰奇不同意画家入住的时候,就已经猜到他们两个人会有奸情,后来朋友妻跟随画家一走了之,我也猜到女二号自杀的必然结果,这种翻转是小说精彩的设计。关于男人和女人的情爱,男人和男人之间的背叛,是写作小说的经典看点。)
3.小说人物。
A斯特里克兰太太。B布兰奇,C斯特罗伊夫。D画家,非常的有社会代表性,代表了不同的社会人物特性,展现了文章的深度。通过画家的生活走向,把四个不相干的人物窜连了起来,再由“我”的视角,客观公评的记录下来。让读者有更多的思考空间,所以成就了这部小说的经典。
在人物的具体描写上,也体现出很高的写作技巧
A,前面有一章进行铺垫,描述A喜欢交友请客,爱虚荣,后来老公出轨的事用同情弱者的心理让“我”出面找老公,文末在知道老公成为画家之后,面对记者的一段描写,前后呼应,体现在了A的这种好面子,虚假的人物特性。
B,社会低层的人物,面对现实的引诱从来没有拒绝过。为什么会喜欢画家,是因为画家能为心中所想而努力和坚持,她却在现实的逼迫下一次又一次的妥协,所以最终以自杀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C,善良的人,丑陋的外表,一个美好的心。最终过上了普通人的日子,也算是大多数人生活的写照,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败给了现实。
D画家,一个追求自我理想,不在意社会道德标准的人。最终虽然成功,但是却以短暂的生命而结束了一生。
还有很多点没有看透,值得学写故事的我再看一次,今天就浅淡一点点。也许我说的并不都是对的。对于经典的小说,不是因为所有人对它有相同的想法,而是它可以让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想法。
欢迎拍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