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先验证再扩张
产品和运营的关系
- 产品经理的职责是将产品做出来,保证其“有用”,而运营的职责是将产品推出去,保证“有人用”。
- “谁懂用户谁说了算”
需求、功能到卖点
- 核心的能力,是讲故事的能力
- 真正以用户为中心 vs 总是在说“我”
- 目标用户、场景、碰到的问题、产品/功能、用户收益
- 给运营提需求的模版
- 目标用户 :这件事是为谁而做
- 问题描述 :目标用户碰到的痛点,说出何时/何地,怎么难受即可
- 严重程度 :对问题严重程度的判断,以高中低来划分即可。可以根据用户重要程度,以及问题出现的次数、频率等因素来考虑。最好包含严重程度的案例描述。
- 现有方案 :现在是如何解决此问题的。一个值得解决的问题,通常已经有人着手解决了,所以也一定有一些解决方案。而没有现成方案的问题,很有可能是因为不够严重。
- 建议方案 :尽量思考后提一些建议
- 价值描述 :改进方案带来的额外价值。
- 改进成本 :建议方案的成本评估,用高中低表示。
运营工作的分类
- 方法的视角
- 内容运营:“内容供应链”-->通过连接用户与其匹配的内容,促进用户的下一步行动。
- 活动运营:策划活动是为达成背后的运营目的。
-
用户运营:用户在哪里,产品当前的主要目标是获取新用户还是维护老用户,怎么高效触达用户。
- 目的的视角
- 拉新
- 激活
- 留存
不同阶段的运营目标
-
互联网产品随时间变化的用户数曲线
-
成功产品的用户数曲线
- 验证期:PMF(Product Market Fit)。主要关注用户留存。
- 用户数自然增长。在无主动拉新的情况下,依靠产品的自身价值,而非不可持续的利益刺激,每天的新增用户数持续攀升。“病毒式传播”
- 用户的激活与留存稳定。把所有运营动作停掉,相关指标(激活率、留存率)依然保持稳定。 激活率表征的是新用户使用后,觉得有用的人数比例。 留存率表征的是第一次走了之后仍还会再次使用产品的用户比例。不要只听用户怎么说,更要盯着后台数据。
- 第一批用户:学生、美女、羊毛、竞品用户。
- 爆发期:产品验证完成后开始大面积推广。围绕核心功能进行强化。
- 种子用户-->核心用户-->目标用户-->潜在用户
- 迅速把产品从种子用户至少推到目标用户手里。
- 滴滴:种子(机场摆摊阶段的几十个司机)核心(各大城市的出租车司机)目标(出租车司机和乘客)
- 用户从早期采纳者扩展到主流用户时,产品策略需要做一些调整。(e.g. 小米“为发烧而生”-->“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科技的乐趣”)
- 爆发期主要做的是市场开发,产品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设法满足更多人。(e.g. Uber进入中国市场)
- 平台期:单用户获取成本越来越高。提升单用户的价值,产品功能开始扩展,“促活”。
- 平台期主要做产品开发,需要更多的功能。
- 衰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