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开始,最先让自己受到震撼的并不是电影本身的情节,或网络上对这部电影各方面的预设、评判,而是电影开始时,硕大屏幕上,中文电影名下面那一行很小字体的英语名“Dying to Surve”.
活着的状态对大多数人而言是自然而然且相对轻松的事,当我们都在追求生命的意义时,很多人只是为了活着就已经拼尽了全力。
影片中刘思慧的女儿、黄毛、吕受益、刘牧师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身患同样的重病,代表了从幼年到青年、中年、老年各个年龄阶段。他们所处的年龄以及他们被社会化了的身份标签,使得他们应对疾病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刘思慧的女儿,离异家庭的孩子,年幼,还没步入社会,所以一切都需要靠单亲妈妈支撑;黄毛,从偏远地区来到大城市的务工人员,性格内向,有着近乎偏执的单纯和善良,在杀猪场干活,通过微薄的薪水来以病养病;吕受益,正值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时期,生存压力最大,所以需要通过倒卖药物这种危险的方式来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牧师,已经处于人生的尽头,心态更加祥和,通过牧师的职业给几尽迟暮的自己更多的救赎。
这不禁想起了小区楼下的一个小男孩,前几天终于近距离看清了他,4-5岁的样子,当时他正在跟小伙伴们玩,嘴里一直在向他对面的小伙伴咿呀着,但声音很小,语言也很不清晰,完全理会不了他想要表达的意思,跟他玩耍的小伙伴也只能愣愣地看着他,有点不知所措。
这时才发现,小男孩的耳朵上戴着助听器……所有的疑惑瞬间消失,难怪经常听到他妈妈非常大声、语速很慢地说着一些简单的词语,哪怕有时候是很情绪化的责骂,都没有听到过小男孩的语言回应和哭泣。
之后就会比较关注她们母子俩,妈妈依旧很耐心,一看到什么,或做什么,就大声清晰地读出汉语词汇,来教孩子。仅管如此,伟大母爱的背后,依旧藏不住年轻但憔悴面容下的疲惫。
生是一种本能,就像吃饭一样自然的存在。
如果觉得一辈子没有病痛,我们的生活可能就会无比美好了,对,但也不对。
谁都不会认为影片开头里男主程勇的生活很美好,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用“油腻”这个词都觉得是在褒奖。人到中年,家暴,离异,事业无成、造型邋遢、被小舅子嫌弃……活脱脱一反面的形象。
制药企业对利益的追逐,所谓高价真药取代低价仿制药,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成为大家争讨的热点。
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每个人也都有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思考的结论,可以自由表达观点,但不接受道德评判。
当医生真的很辛苦,他们提供的服务与其他服务很不同,关乎着患者的健康、甚至生死。一般的营销场景,通过触发客户情绪,裹挟客户思想,使得他们做出非理性的购买决策和行为。更不用说在病患状态下,面对疾病带来的极大不确定,所特有的绝望、恐惧、狂暴的情绪和极端的行为了。
之前有朋友调侃,不会让自己的小孩当医生,身边也有不少学医的朋友纷纷离开这个行档,因为一辈子辛苦的付出,可能让自己积累的财富和精神健康在一次医闹中灰飞烟灭。
其次,同样是生病住院,我们亲身经历了医改前后的政策变化,大大降低了生病的物质成本,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普通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另外,只要是商业机构,就逃脱不了逐利的本质,且受供需关系的影响,并非慈善机构。实际上,普通新药从立项到能够进入市场的低概率很低,且周期长,而如果是使用非常高精尖技术来治疗癌症的药,研发成本更难以计数。
即便制度在慢慢完善,依然有矛盾存在。需求恒定且不断增长的前提下,是不是可以通过扩大供给,如降低新药审核的准入门槛,最大限度保障医生的利益,以吸引更多的制药企业、技术精湛的医生等资源不断涌入这个行业,并通过市场的竞争,来为更多的“穷人”提供更好的药品和服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