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别闹了,费曼先生》。今天看的是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有12个小故事。
第1个小故事讲的都是他在日本的经历,我可以归纳为他喜欢日本的方面和不喜欢日本的方面,还有在日本工作的方面、学语言四方面。
费曼去日本参加一个研讨会,但是他们给他安排的是欧式宾馆,根本没有在日本的感觉。于是他提出换宾馆。他喜欢榻榻米、喜欢那些周到的 日本服务员、早上给他们送早餐来,哪怕看见客人赤身裸体也不会大声尖叫,还有晚上还给他们洗澡水都放好。他感觉特别有意思,旅馆也特别漂亮,比如说,有一幅画,一个花瓶,漂漂亮亮的插着几支退色柳,一个小方桌,还放着软垫两扇拉门呢,出去就是一个花园。那里还有漂亮的年轻日本妇人,一身华丽的衣裳。
招待朋友的时候他们仿佛是家里的主人,工作人员是帮着他们招待宾客的,而在美国的房间里,朋友造访你的房间,根本就没人理你。
日本人对自然有特别的审美,在一个特别小小的不起眼的树林里,天皇就呆在那里,那是一个很可爱的地方,周围都是森林很漂亮,小溪流匆匆,有一种静谧的感觉,一种宁静的优雅气派。费曼觉得,天皇比他们这些一般的西方人对自然有更细腻的感觉。。
日工料理也特别有情调,有把托盘送来的女孩儿,在吃饭的时候她会陪着你,你不觉得孤单,还有那饭也非常的美妙,色香味俱全,比如说这个汤上来了汤还盖盖子,打开盖那里面是一幅漂亮的画,一片葱叶,漂在上面,那里面的食物放在上面也非常讲究。
日本的鱼也特别好吃,有滋有味,而美国的鱼就有一股味道,要不就不新鲜,要不是有一股怪味儿。
但是,他也遇到了特别难吃的东西,有一种叫栗子的东西,他说不好吃,可能他不会吃。要不就是刚好他吃到一个坏的。
费曼去前认真学了日语,而那些让他学日语的人一句也没学。他到咖啡馆,用日语点了一杯咖啡,他的同事都惊呆了,他们打赌那个人不会送来咖啡,结果那个人真的送来了咖啡。
但是后来他学到很高级的层度以后,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一词多用的问题,在我看来是日本礼仪性的东西太多,比如说我去看你的花园,其实应该用另外一个词“参观”,显得是比较有礼貌,“看”让人觉得不礼貌。他一听这些就感觉非常的烦躁,以后再也不学了。
讲他工作的时候,有一个教授载客,在会下交流时只对他说了一个哼,费曼想:这个教授怎么回事儿?要k他一顿吗?没想到,那个教授在会上一顿的恭维他。
后来他接到时代杂志给他打电话,说想要他在会上的发言稿,他很高兴,自己还没上过时代杂志呢,但记者在告别的时候叫的却是另外一位教授的名字,原来是搞错人了。他告诉那个教授,时代杂志要发表他的论文,那教授却说:名声就像婊子一样。他倍感震惊,后来他觉得是对的。
他工作的时候,他总是问东问西问很多,如果不给他举一个实例,他就不能理解,所以一开始人家都以为他是个傻子,什么也听不懂。但是他们列举方程式时,他居然能找出别人的错误,发现还真的是错了,所以,他们都不理解他的脑子是怎么思维的。
日本之行让他见识很多,对我来讲到日本店堂是要尝试日本本土的东西,对任何人都一样。还有,很多人思维方式都不一样,不要轻易否定别人。
第2个故事内容在上午写过了,就不重复了。
第3个小故事是有一个市立大学要费曼去做一个讲座,费曼想,市立大学的话有一些是政府的官员什么的,识认了也挺好同,就提出一个要求,说我只签字13次。主办方想想也没有什么事儿啊,就答应了。
其实呢,我觉得费曼非常提这个要求,肯定是觉得市政府办事太繁琐,一点事儿就要求签字,所以他先把这个规矩立在前面了。到最后还没弄完,他的签字真的就十三次了,那人说你必须再签一次才能拿到钱。
费曼说我就答应签13次,事先说好了就说好了。对方说:难道你不要钱了吗?他说:我不要。但对方一定要给。后来绕来绕去,总算也弄好了。把这一次放到另外一次签字的上面去了。
说明什么问题呢?其实啊,对一些过份的要求只要你坚持,肯定能做到。
第4个故事,鸡母牛。有一次,费曼去参加另外一个城市的一个研讨会,但是他这个人经常就是不问什么问题,直接去了,但是他每次也都能搞定。他到了以后,和出租车司机讲去那个大学。那司机说:那个大学有两个,一个在城北一个在城南。你去哪一个。
费曼哪里知道,就对出租车司机说:你们有没有接到一帮人,也是到这个大学去的,他们都是什么什么德行,然后他们嘴巴里说的话都是鸡母牛,鸡母牛。出租车司机马上明白了。
如果我遇到这个问题,我可能就不太会想办法。我每次都在最后关头懒得动脑子,会选择用最笨的办法,或者蒙一个。以后我也要学会在最后关头再努力一把,动动脑子,肯定会想出最好的,不用那么笨的办法。
第5个故事讲得特别长,是费曼学画画的一个过程,以及他对艺术的看法,对科学的美的看法,他在这个绘画当中体会到的快乐,站在科学家的角度对艺术的理解。
费曼交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朋友,他在费曼打鼓的时候,把上衣脱掉,用剃须膏在胸前画了个可笑的图画,又在耳朵上挂了个樱桃,在那儿跳舞,后来他们两个成为好朋友。
但成为好朋友以后呢,他们两个就有一些争论,一个觉得艺术是不需要物理的主题,可以表达的情感很多,但是科学家呢,是把自然打碎了,破坏了自然美;费曼觉得艺术家们身在这个技术世界,对于这个真实的世界的美一无所知,他们心里没有什么好说的。
他们就是互相都说服不了对方,所以他们决定互相来做老师。艺术家教费曼画画,费曼教艺术家物理。开始呢,费曼觉得自己画得很差,每次画的时候都要把它遮起来,但是呢,这个老师说你随便画随便画,然后他就随便画,然后一点点给他纠正,后来他就报了一个班儿。
又发现人家都画得很好,自己画得不好,但刚要盖住,就听到人在前后说他每一笔都不虚啊。他又很得意了,但是艺术家说,你不要听别人的,他们画得也不怎么样。
后来画着画着,费曼就有了信心,还有人买他的画,买了以后呢,他们特别喜欢,还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朋友。费曼就觉得,艺术原来是这样的,是个人对个人的,这幅画就是属于那一个人的,传达着那样一种感觉,而科学呢是属于大家的。
画着画着,他的艺术鉴赏力也大大提高了。他提出了他对艺术的看法,我觉得也蛮有意思的,他说:我想传达一种感情,我对这个世界的美的感情,很难说清楚,因为那是感情,和一个控制着整个宇宙的神有关系。
这是对自然的数学之美的赏识,是对这种美的工作方式的赏识,是对我们从原子之间内在作用的复杂性当中看出的意识,是一种关于美的,有那么多戏剧化,有那么多奇妙的感觉,那是一种敬畏之感,科学的敬畏,可以通过绘画把这种感觉传达给别人,别人也会有这种感情,可以提醒他,让他暂时记起宇宙的壮丽。
后来费曼化名把自己的画卖了出去,然后呢,还举办了一个画展,终于理解了艺术家是怎么回事。
第6个故事:电是火吗?
这个故事有一点烧脑,讲的是费曼去参加一些跨学科的讨论,在长岛。但是呢,好像跟他们讲不到一块,他觉得他们讲的都是废话,他看都看不懂他们的论文,后来他仔细去把它看懂以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和大多数人的意见相反。后来,有个速记员过来对他说:你不是教授吧,那些教授讲的我都听不懂,只有你讲的我才能听懂。
费曼觉得他们很虚伪,很不真诚,一句话,可用两个词表达,他们用了一长串来表达,弄得人云里雾里,最后也没有得出什么结论来,他们还以为得出了很好的结论。所以他以后再也不参加这种在他看来是瞎扯淡的会议了。
后来他就去犹太神学院,因为他是在犹太家庭长大的。但是学生们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电是火吗?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呢?因为他们对别的都不感兴趣,对这个感兴趣的原因是犹太教的安息日不能用火,所以他们有的人都不敢按电梯。
在科学家中,犹太人占比比较高,他以前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他明白,他们学科学的原因仅仅是为了能更好地理解犹太法典。
哈哈,这两个故事也只是听听,我断不出谁对谁错。但费曼做事认真,善于思考的做事风格真值得学习,他随时都在学习新的东西,思考问题。
我也可以学着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