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莉
偶然的一次阅读,把我引到简书。
顺手浏览的过程中,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抑制不住冲动和喜悦,快快注册了一个。依然取名“尘世一朵莲”,之前,我玩博客,先是敏思,接着是搜狐,再后来是新浪。
岁月冲刷,浪花荡涤了最初的盲目,也曾一度消减了写文的热情。最后一直时有更新的就剩下新浪了。
再后来,听说了微信公众号,于是又在去年六月以“尘世一朵莲”注册了一个。新鲜感,让我激情写作,很快拿下原创,开通赞赏功能。
不料,到了简书,我发现,这里的氛围,我很喜欢。
首先,有着与公众号不一样的展示平台,这平台,是开放的,互动的,当然也是评判的。
其次,有着一群朝气蓬勃的审稿编辑群体。他们勤奋,认真。
第三,简书平台团结着一支庞大的写作队伍。这些写作者的热情极高。
总之,就在这样的印象里,我的简书文字之旅就算是开启了。
在简书,我将写点什么呢?懵懂的我,大略翻阅浏览了一些热文,一些风头正劲的签约作者的文。
敬佩之余,我检点自己的水平,我想,
爆款文,我恐怕是写不出吧。
高屋建瓴,做一把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引领指导者,似乎我也达不到那个高度。
玩标题党,夺人眼球,吸引人围观,不合我写文的初衷。
思考良久,打定主意。
我手写我心。我怎么活,就怎么写。顺其自然就好。
我喜欢读书。喜欢写作。正好前者是输入,一个后者是输出,哈,收支平衡,难得的状态呢!
两年前就有一个计划,结合自己的职业特点和需要,把中学阶段的经典诗文,以自己的方式阅读,以自己的方式写写感悟,给学生学习和教师备课以必要的帮助。
但总是以时间问题为由,写得很慢。甚至长时间停滞了。
这下好了,简书来到我的身边。简书里那些坚持日更的勤奋写作者感染了我,我下决心开始我的[王老师的阅读课]系列写作。
八天,更新写作了八篇文。
第一篇写刘禹锡《陋室铭》的。不知道该投哪些栏目,或者就没有注意投稿栏目这一功能。
第二篇写陶渊明的。知道了投稿功能,便选了几项。其中就选了“首页投稿”。觉得是写人,就又选了“人物”,再就是选了“读书”。
很快地,就收到了消息,通过了首页投稿,通过了人物投稿,通过了读书投稿。
看着消息,觉得很新鲜,也很愉快。这是经过筛选再进的门槛,有一种检验后被接纳的愉悦。
兴趣盎然。正好假期,有的是时间。于是又写第三篇《温庭筠的微电影》,依然投“读书”,“人物”,“首页”,大有势在必得的架式。
简书的编辑很勤奋,消息又来了。
“读书”“首页”无悬念,通过了。但这次有个坏消息,一下子让我愣怔了一会儿。
“人物”没有通过。热心的编辑发来了简信。简单聊了几句,才知道没有具体了解各个专题的要求。
编辑的指点提醒,让我心里暖暖的。也恍然大悟,为什么简书会聚集那么多的写作者了。
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照例投。但又遭遇到了棒喝:“首页投稿”没有通过!
第七篇,第八篇,点击发稿管理中那些专题按钮时,心中没有了前边的笃定,多了忐忑,多了慎重,次次掠过“首页投稿”的字样,不投了吧,毕竟被拒的滋味还是难言的。再者,写出更好的,再投也不迟。
今天是第九天。
今天写作的这篇文,是坚持日更的一篇,恐怕也是最后一篇。是对我来简书坚持日更的一个总结。
本来,我想着,每天一千字的量,坚持四个月,就有十二万字的量了。那就是一本书的量。我的阅读系列就是一本完备的书了。
但现在,也就是我写这篇文时,我竟然改变了主意。
阅读系列文,不坚持日更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就此停笔了,而是,我要放慢节奏,多多留给自己思考酝酿的时间。输入,比输出更重要。
此后,写作,发文,不定期,不定时。有了,就写,就分享给读者,没有,绝不将就,凑数。
看过某些热文,说一段时间读了多少书,写了多少文,很多人也奉为经验,我不以为然。
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说的,也许就是这种状态。
想想看,天天吃快餐,受得了吗?这几天,看舌尖上的中国,有个深切体悟:美食为啥都不在大酒店而在民间呢?
原因很简单:民间为做一道美食,则是要费时费力的。大酒店熬不起时间,也费不起人力的。
写作输出,如同烹制一道美食呀!
急是急不来的!
大隐于市。大隐于世。我做不到,那么就暂且小隐一下吧。
嗯,我就不疾不徐,行文读书,让别人写爆款文,写被热传的万+文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