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内容运营,大家都是小编,不管写双微文案,还是推push,都会涉及到文案。难道做内容运营是个文案大师?
错了。
内容运营离不开文案技能,但如果只是停留在文案句子好不好层面,做再多也可能是事半功倍的。
内容的长短线
不管是做公众号小编,还是做知乎豆瓣这种内容社区,都要考虑长、短两条线。
长线:就是以一系列长期、持续的内容作为载体,向用户建立起识别度和信任感。简单来说,叫做“定位和调性“。
“定位”指的是在某个领域中和同类相比的差异点。比如在红海领域的公众号“洪胖胖”,当时是咪蒙火遍大江南北时开始孵化的公众号矩阵,它的定位就是“给微胖界真人穿衣搭配”作为配图来介绍,配图都是实拍。而其他的公众号还停留在翻外网评价明星的穿衣搭配的阶段,这种差异化就一目了然了。
“调性”看似很虚,要落到实处,最好是从内容背后提炼出一些棱角分明的标签,再用一系列具体、切实的行为动作去支撑这些标签。
再举“洪胖胖”作为例子,如果他们对内容定位是输出“幽默、真人穿衣、有态度、干货”,那么可以再往下拆解具体的内容落地。
短线,关注的是内容的生产、组织和包装,再到渠道的流通。
内容的生产
内容的生产只有PGC和UGC两种模式。PGC好比说新媒体小编或者找一些写手团队去生产内容,最喜闻乐见的就是新媒体运营小编;UGC就是引导用户生产内容,比如知乎、B站等都是这种模式。
UGC生产看似简单,实际上实现”用户自运营“是很难的,99%的内容社区死于内容的冷启动。
几乎所有的UGC产品从初始到成熟的内容通路,基本是符合这个逻辑的。
内容初始化
对于做内容社区的产品,内容初始化关键要聚焦“小众人群的需求”和“垂直领域”,比如B站,二次元爱好者,动漫领域;知乎最开始的话题也聚焦在互联网和创业这2个垂直领域。
少量用户加入生产
“少量用户”并非说真要数量少,而是“有优质内容创作能力、符合社区调性、甚至有话题点”的用户,在社区中搭建这些用户喜欢的平台。比如今日头条2017年扬言重金挖走知乎的内容创作者,签订垄断条约等,就是因为具备这3个条件的种子用户实在太难找了。
内容生产者激励
创作者难寻,令他们持续创作内容也是需要思考的事情。在一个产品上让用户生产内容,要不是谈钱,要不是谈感情。
谈钱方式有很多,比如流量兑换相应的金额, 如今日头条的创作者奖励;云集上的用户分成等等;没钱的社区就谈感情,比如知乎,针对不同等级的创作者会在节日寄各种品牌定制美食、周边等。
更多新用户加入内容消费
当在社区内慢慢积累了一批内容后,就可以考虑推进产品进入快速增长期。通过外部的手段宣传产品,拉动更多新用户进来参与内容消费和生产。知乎在2015年时发力投地铁广告、DSP等等,也是认为他们完成了初步的内容积累。
拉动更多的用户加入生产
假如今日头条纯粹靠内容创作者流量分成是否能持续推动内容生产呢?能,但有2个条件,第一是钱够多,第二是创作者够优质,能日更不辍一篇。
想要内容生产具有持续性,需要运营有制造话题的能力、造典型,还需要在产品和文案各层面进行强引导。
举个例子,“摆地摊”这个话题在“地摊经济”火之前难道没有任何内容产出吗?但为什么后者能引发上亿的讨论。参考下知乎的做法, 当运营发现”地摊经济“话题火了之后,他们把地摊话题推向知乎热榜TOP1,并且把”地摊“相关话题聚合成“知乎圆桌”,通过push和私信形式告知知乎用户,他们组织了”如果你摆地摊,你会卖什么”,进行回答时可以用上“知乎好物”的功能。
所以“地摊经济”该话题在知乎的引爆,达到上亿的曝光,上万的回答,这和运营善于制造话题,并且充分利用渠道进行传播相关。
PGC内容运营
常见的PGC内容运营就是新媒体小编,差的新媒体小编可能是每周定时定期发布一些公司大事记,干得不坏的小编会考虑下面2个问题:
1. 如何写出好的、用户爱看的、爱传播的单篇内容
2. 长远来说,如何能保证优质内容生产的持续性和做好长期内容规划
就拿微信公众号来说,产出一篇文章总是要经过:选题策划→收集资料→内容加工生产→内容组织和呈现。
做微信公众号的小编常听说,阅读高的文章成功在于60%选题+30%内容+10%标题。好的选题基本决定了这篇文章的阅读量。举个例子, 我们在做一个美食的微信订阅号,借鉴GQ实验室这种公众号的爆款思路展开,在公众号上不断迭代测试。
前期我们研究了GQ实验室的爆款文章,发现带有“明星、圈层、本地地域”等标签的文章更容易有共鸣,复制在公众号思路中,比如以前我们写沙拉怎么做,可以结合明星热点“关晓彤咀嚼了30口的生菜沙拉,究竟是怎么做的”,这种阅读量比平平无奇写沙拉的食谱好多了。
“收集资料”的环节可以从知乎等渠道、对标公众号寻找相关的主题内容进行提炼整合。
“内容加工生产”最重要的是做好文章的结构,知乎有很多高赞的文章,内容结构都比较清晰,比如演绎法,用一个小故事展开观点的论述;或者是归纳法,抛出几个观点,再在观点下用1-2个小故事去支撑。
做好优质内容生产和长期的规划,重要的是把内容的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人,并通过相应的机制和手段确保内容能够按期生产出来。
比如我之前负责一个公司的自媒体矩阵(包括微信订阅号、微博、知乎、头条号等),这就涉及到人力分配和时间安排问题。
微信订阅号:每周7篇,有3-4个人的写手团队,以深度内容为主
微博:每天3-4条,有3个人的微博团队,轻量级热点追踪
知乎和头条号:每周1条,以深度精品内容为主,配置1个人
像微信每天产出一篇长文,如何能按期交货呢?这就涉及到选题机制。因为上文说了文章阅读数60%是由选题决定的,所以我们会提前1周把下周选题确定下来。
但即便如此,内容生产的时间依旧很紧张。所以我们采用了“常规内容保底、爆款内容重点突破”的策略,就是一周中有1-2篇确定能出爆款的内容,内容质量要达到90分,其他常规内容只要求60-70分就可以了,这样人力的分配重点会比较清晰。
内容的组织
在内容社区产品组织的过程中,可能会分成这4个层次,以大众点评为例,
内容的流通
当产品有了一定的内容之后,就要让内容流通起来,让新内容快速被用户发现,或者让内容与用户的需求匹配。
一般内容的流通有两种维度:
一种是对内的流通,就是在产品内部,如何让内容被用户消费;
一种是对外的流通,就是利用相应的机制和手段,让产品内的内容能流通到外部的平台(比如快手、双微一抖等)
对内流通的常见做法
1. 内容运营人员的人为干预和组织
意思比较简单,就是由内容运营维护和更新相应的内容。比如知乎的知乎圆桌,知乎专题等,甚至有些知乎热榜也是由相应的运营人员选择性来进行内容的聚合和呈现的。
2. 算法的智能推荐
比如今日头条、抖音等依靠算法的分发平台,就是针对不同用户推千人千面的内容。
3. 依靠用户关系和用户行为
基于我所关注的人的关系链,如果他们由点赞、关注、转发等用户行为,就会把相应的内容推送到我的信息流中。
就现在的内容社区来看,3种方式现在都是同步都在用的,只是比例多少而已。
对外流通的常见做法
1. 通过产品机制、运营手段让用户自发地把内容分享到其他平台。比如在知乎读到一篇好的内容,也可以选择分享到朋友圈、微博等
2. 通过公司的运营人员主观挑选一部分主动分享到其他平台,比如知乎也建了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分享知乎站内高赞的文章。
内容运营的章节基本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