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新父母成长学院听了豆豆老师的课程之后,我对自立得概念以及对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说到“自立”,我们想到的更多的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为自立的孩子就是会做属于自己的事情,会照顾好自己。然而,这个认识其实是片面的。这只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自立,然而自立,却不仅仅体现在这一个方面。
一节课下来,豆豆老师的课程告诉我们:要想培养出一个自立的孩子,那么作为家长就必须要做到“关心而不干涉,帮助而不替代。”
一、自立的概念
自立,从心理学上来讲,是个人摆脱过去曾经依赖的东西而独立的过程。对孩子来讲,自立意味着要独立的安排自己的生活,意味着要离开父母和老师的庇护,自主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对成年人来讲就意味着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创造多彩的生活。所以自立作为一种品质,作为一一种人生观往往也代表着一种良好的学习、 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家长和学校都希望培养出来的一种能力。
自立包含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具有生活自理能力
也就是我们说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帮忙。作为家长应该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不要总替代孩子去做孩子自己的事情。
2、具有时间管理能力
能够合理的安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不需要别人来督促自己去做什么事。
3、胆大自信有主见
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决定,不依赖别人帮忙做主选择。对自己有信心,做事有自信、敢于拼搏,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不畏手畏脚。
4、具有自制能力
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与言行。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二、自立的本质
自我决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家长不要总是替孩子做决定,孩子自己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主,比如,穿什么衣服?吃多少?交什么朋友?什么时候写作业?家长凡事都替孩子决定了,渐渐地孩子会变得非常依赖,一点小事情都拿不定主意。
自我行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己洗衣服、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主完成作业……
自我负责(自己行动的后果自己承担)
自己做的决定,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承担后果。比如,不带作业被批评自己承担后果,写检查自己承担……
三、家长的心态影响孩子自立
补偿心理导致过度满足
有这样的家长,就是自己小时候因为条件不好而没有享受过的待遇,现在就想全部补偿给孩子,自己吃过的苦,绝不让孩子再来吃,所以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要求。
只看中成绩越俎代庖
很多家长太过于看重孩子的成绩,生怕孩子做其他的事情耽误学习,索性帮孩子把该孩子自己做得事全都做了,只为让孩子一心学习。
心疼孩子而包办
还有一种就是,家长因为心疼孩子,而选择将孩子的事情一一包办。
图省事而替代、包办
这一点我也要反思自己,早上忙着去上班的时候,我也会犯这样的错误。想着孩子穿衣服、穿袜子、穿裤子、穿鞋子、洗脸刷牙……太多的事情,就非常的着急,看着孩子做得太慢,我就一个劲地帮忙,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养成依赖的性格。并且生活自理能力也会很差。
由于担忧焦虑导致的不敢放手
家长的这些心态长期下去就会使得孩子在各个方面越来越依赖家长,从而导致孩子的不自立。
四、无尊重、不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指支持与教养
支持:是指帮助孩子的人格变得完整,无论孩子做出什么样奇怪的行为,都尽可能的支持,支持孩子在经历和体验中,培养出自尊自爱自理自立的能力,培养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与世界和谐相处的能力。
教养:是指帮助孩子不断完善自我,控制自己的内在冲动,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表达方式,慢慢的学会用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冲动,能够和谐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然而,教育必须是在尊重儿童的前提下进行。而补偿心理导致过度满足、只看中成绩越俎代庖、心疼孩子而包办、图省事而替代、包办、由于担忧焦虑导致的不敢放手。其实这些做法是对孩子的一种不信任和不尊重。
特别是自我决断的权利,很多家长就很难尊重孩子的这项权利,不能使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孩子得不到家长的尊重,往往会发生你意想不到的事情。
玛利亚.蒙台梭利说:“儿童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通常成人意识不到他们是很容易受到伤害和遭到压抑的。”
就像前段时间的一则新闻,引发大家的关注的15岁的少年因为被剃光头而跳楼自杀的事件,这个孩子的选择没有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尊重,严重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才使得孩子最终选择了这条令人痛心的绝路。
陶行知也在《小孩不小歌》中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孩子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人,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也是需要被尊重的。所以,尊重儿童是为一个人都应该要做的事。
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独立性,我们要做到尊重儿童的身体、尊重儿童的隐私、尊重儿童的自我发展意愿、尊重儿童的发言权、尊重儿童的自尊心、尊重儿童的情绪和感受。
五、如何培养孩子自立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让孩子自作作选择。这是在自立的第一个层面自我决断,也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层面工作。 具体的做法实很简单,就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选择。这些选择给孩子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练习做决定的机会。如果从小没有经历过自己做选择,将来对职业、生活方式、伴侣的选择就会变得困难。
肯定孩子的努力
肯定孩子的努力,就是对孩子的行动要看在眼里,及时给出确认、鼓励和肯定,传递家长对孩子为自己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的尊重。
当孩子的努力得到尊重,他就会集中精力去自己解决问题,更愿意主动去尝试和探索。
比如,当孩子自己穿好鞋(穿反了),兴致勃勃跑来给你看时,你应该对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穿好鞋这件事情表示肯定,并给与鼓励,而不是去批评孩子将鞋子穿反了。
尊重孩子的隐私
尊重孩子的隐私,是指不为了满足家长自己的好奇心、解决家长的焦虑而随意的谈论孩子的糗事儿,随便的翻看孩子的日记,不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寻根究底儿,追着问孩子太多问题。问太多问题会让人感觉私生活被侵犯。
鼓励孩子在家庭之外寻求帮助
我们要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让孩子知道他们不能凡事都完全依赖我们,向孩子们传递这个社会有很多的资源可以被他/她使用,帮自己解决问题。要让孩子意识到,除了家庭以外,还有很多人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比如老师、同学、医生、警察等等。这是帮助孩子建立对这个他人、对社会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一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也是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特别是对于警察这一角色,其实有很多孩子是没有安全感的,他们害怕警察。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受到了家长的恐吓,“你不乖,我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你再哭,警察叔叔就来抓你了”……家长就这样动不动就拿警察来吓唬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对警察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害怕。最终,这些孩子就对警察没有安全感、信任感,就算遇上事情,可能也不会向警察寻求帮助了。
用启发式提问回答孩子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只要孩子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尽力完美地回答他们,认为这样是为孩子增长知识。但这样的方式却剥夺了孩子的思考。当孩子提问时,通常他自己就已经在想答案了,他更多是需要成人做一个回应帮他继续深入的思考,这时候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就剥夺了孩子的思考机会,孩子就会产生思维惰性。所以当孩子提问时,家长要做的就是采用启发式提问,把问题反问回去,让他们做进一步的思考,这才是最有帮助的,因为寻找答案的过程和问题本身一样有价值。
尊重肯定孩子的希望/梦想
所谓”希望”,是孩子心中最真切的幻想、盼望、期望、愿望,是孩子期望达到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就算是异想天开,家长也要尊重和肯定孩子的梦想,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够做到,即使暂时不能做到,假以时日就能做到,或者想想办法问问别人也能做到。父母千万不要打击、嘲笑孩子,要学会鼓励孩子探索、尝试,尽可能的避免说"不。
孩子有梦想是好事,我们班有个孩子的梦想是,长大后要当一名发明家,他说“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发明家,我要发明一种鱼竿,只要把鱼竿放进水里就能马上钓到鱼”,听到这个梦想其实我挺震撼的,一个五岁多的孩子能有如此有趣大胆的想法,可见孩子思维是多么的灵活,多么具有创造性。这样的思维是多么的宝贵,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巨大的影响力。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打击孩子的想法呢?
培养孩子自立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尊重孩子、学会放手。关心而不干涉,帮助而不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