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我有一个好朋友A,在我们一个亲密小群里诉苦。
情况大致就是,朋友A上了大学以后,一直跟一个女生B关系很好。同时,她住的是二人间宿舍,跟舍友C关系也不错。然后慢慢地,B和C就互相认识了。
后来,这两个女生聊得很好很好,每天都语音视频,、约图书馆、讨论问题、共同学习……B跟我朋友A的日常也变成了每天夸C特别好,特别可爱啊乐观啊开朗啊萌啊之类的,讲她们今天怎么怎么了,聊了什么东西啊等等。
渐渐地,三个人在一起时,A永远落单,插不进话题,有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然后C现在又开始教我朋友A怎么跟B相处了,让A觉得自己好像很傻一样,令人很不爽。
所以,朋友A才会来向我们寻求安慰和毒鸡汤。
(二)
对于我朋友这种情况,我都是采取理解状态,人之常情嘛。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我第一次去上民间艺术的选修课时,其实那已经是第二节课了。第一节课我阴差阳错的没去成,所以我在下课后找老师要完成上节课作业需要的布料,老师给我选了一大块布料让我自己剪。
其实当时已经有很多人已经交了作业,但还是有三个女同学也想要这块布料,我觉得,那行,大家就一起分享吧。
结果我剪了一大半的时候,旁边的女生主动接手剪布料。我本来还很开心,觉得有人帮我。
但结果就是,她们三个人率先挑走了最好的三块布料,留给我了剪的最不规则而且还被踩脏了的一块布料……而且,她们拿完各自的东西后,就直接走了,根本没人收拾剩下被弄乱的一堆其他布。作为一个第一节课不在,第二节课好多都没听懂的人来说,是很心凉很崩溃的……
这种事谁遇到都不会太高兴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几乎人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像圣母一样的角色绝大多数都是在小说和电视剧里的,而生活往往更加现实。
不得不说,这种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在我们生活中,很轻易就能从很小的细节中看出来,多的让人数不过来。
(三)
这种类似的事固然很多,但并不表示我们就要因它而烦恼,也不表示我们认同这件事,更不表示我们就一定要在意它。
所以,我先顺由自己的本能,心里默默地伤春悲秋和抱怨,但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期限,期限一过,立马调整情绪,努力去想,我的布料剪的既不规则又脏还有一条很明显的褶子,那我要怎样做,才能充分发挥这块布的特点,让我的不完美变得更加完美或者更有新意呢?就像一个人即使天生就有残疾,但依然可以过的很精彩一样。紧接着,着手去做才是我最应该关注的。
(四)
同样,事情虽然大同小异,但方法都是想通的。
再回到刚才的事件中,A的两位朋友因A而相识,最后B和C俩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更亲密于A跟她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所以A不高兴,觉得她们动了自己的奶酪。
如果换作是我,我的第一反应也一定是这样,毋庸置疑。
但我不会沉浸在这种事中,我会努力开导自己,即使是洪荒逆流也要从中挣扎出来,然后依然元气满满的过好每一天。
所以我相信你们也可以。
(五)
那么,参考上面的思路,对于如何来解决这件事,我是这么跟朋友A说的:
首先,你可以先在心里抱怨吐槽一下,宣泄一下自己的负面情绪,但是不要太长时间。
然后回忆,自己是跟身边的很多人都会发生类似的不和谐或者人际关系之间有问题,还是说自己只跟B、C这两位同学有这种事发生。
如果跟很多人都会发生,那问题很有可能在自己。想想自己在跟别人交往的时候,相处方式是不是跟大多数人不一样,有没有做让别人感到不舒服的事等等,去找找自己的毛病。
但以我对你的了解,你应该是第二种情况,和个别人会发生这种事,尤其是女生,因为女生往往更加细腻,也更喜欢结伴才会有安全感。
这种时候,很有可能双方都没有很大的问题,最主要还是因为你跟B、C不太合适,相比来说,可能B和C更适合在一起。就好比,一对情侣分手了,不一定代表他们某一方人品有问题,也可能是因为两个人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啊等等不太接轨而已。
如果你们不能彼此适应,那就不要将就的在一起,即使在一起,也是面和心不和,看似融洽的背后,其实谁也没有走进谁的心里。内心都不能感同身受,又岂能渴望它能长长久久呢?
所以,你如果实在融入不进去B、C她们两个人,那干脆就不融了,顺其自然就好。
“谁都是第一次做人,凭什么委屈自己?”
不过,朋友还是要有的。你不能和她们做闺密一般的朋友,那做普通朋友也不错呀。总之,大家都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以和为贵,最好不要把关系弄得太僵。
而且,你们宿舍一共才两个人,还是随机分配的。不能命运把什么人带到你身边,你就一定要和那个人做最好的朋友。
董卿在《朗读者》大火以后说过:“并不是我的世界里只有孩子,孩子的世界里只有我。最好的状态,就是我们在彼此的世界里,相互平衡。”
同样,你的世界里不能只有她们两个人,她们两个人的世界里也不能只有你。
如果宿舍除你之外的另一个人,做不了你的好朋友,那就到宿舍外面去找。世界那么大,有孤独、有矛盾、有悲伤,但也有热情、有真心、有快乐……你往外面走的越远,你的世界就越大,接触的人也越多,总会找到最适合你、最跟你心灵相通的那个人的。
董卿的朋友还说过:“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自己先去做一个这样的人。”
依然是同样的,你想让你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先努力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努力达到一定的高度,你才更有可能和相同高度的人结识。毕竟,连精神都不在一个层次的人,你又怎么能保证他们不是在尬聊?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这也是为什么马云、马化腾、王健林等等这些富豪能聚在一起,而屌丝只能和屌丝天天腻在一起唠闲话一样。
所以,既然这个小圈子不适合你,那就果断的跳出来。通过努力提升自己去见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人。
即使在这条路上,你可能会孤单一段时间,但是,维安说过:“我们的生活很热闹,但我们依然形单影只”,这是常态,很自然,去接受它。
而且当你的目标更吸引你时,你的注意力就会从那件事上转移。也许有一天,当你回头看时,你早已记不清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但你会记得,你曾经因为这件事变得更好了。那就够了。
我写这么多不是为了教育谁,毕竟没有人愿意一直被教育,我们都不是谁的人生导师。但是,我从早上六点多起来一直写了2500+字,只是想把我的看法分享给你,希望你能在一堆安慰或者焦虑中获得真正有用的东西。
(六)
虽然这两件事乍一看矛盾点不是很一样,但在解决矛盾的思路上是一样的。就是,先在设定的期限内接受自己本能的情绪反应,期限一过,就告诉自己转移关注点,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件事,而不是一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只有真正解决这件事,以后我们才能更加从然的面对生活中类似数不胜数的事情。
要知道,鸡汤只是一时热血,方法有效才是永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