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有事情的目标,也开始遇人,识人了,现在就要跟人建立关系,信任很重要,做好现在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获取别人的信任,能够有更多的合作,见面是个最好的方法,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见面,信任很重要。
广结善缘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是信任让我们超越怀疑,能够没有见面直接谈合作。
我曾花上万元上过内训的课程,是模拟人生,有一节课上的就是信任课,让一屋子的人,自动走动,走到一个人面前直接说出别人是信任的还是不信任的,为什么,后来的结论是,当自己不够强大时,大多数人不敢去相信别人,当自己足够强大时,就会相信任何人,因为即使自己被骗了,别人的弱小不能把我们怎么样,所以人就更容易去相信一个老人或小孩。
什么是信任?
哪些因素让我们更信任一个人
心理学家John Rempel等人(1985)对信任进行了总结:信任是我们对他人的主观信心感受。
Rempel等人认为,信任包含了三个要素:a. 可预测(predictability), b. 可依赖(dependability)和 c.信念(faith)。
a.“可预测”意味着基于他人过去行为的规律,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对他人作出准确的预判。例如,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们能知道当我们犯错时,对方是会大发雷霆、还是会温和地解决问题。
可预测型信任是信任的起点,判断的依据是他人过去行为的一致性(consistency)。如果他人的行为变化多端,我们很难对Ta进行准确的预判;或者“Ta变化多端”本身会成为预判,而这会直接终止信任的发展。
b.“可依赖”意味着我们相信,别人有被我们依赖的能力和意愿:Ta不单有能力提供支持,也愿意支持我们。这里的能力不单单指对方拥有的技能,也包含对方本身的生理、精神状态,例如,如果你想找朋友帮忙,但朋友这段时间酗酒,你会认为朋友目前“靠不住”,不相信对方能帮助自己。
而当我们冒着可能被对方拒绝的风险,向对方暴露出自己脆弱的部分(比如向对方求助、倾诉等等),并得到了他们正向的回应和支持,这时可依赖型信任就会发生。许多人在向朋友倾诉秘密后,感到比过去更能信任朋友。
第三个要素是信念,c.“信念”意味着,即使在没有充分的事实作为根据的情况下,我们仍然相信对方会继续爱我们、关心我们。研究者提出,我们在关系中体会到的信念感,与人们在宗教中对神的信念感,是类似的。在“可预测”和“可依赖”这两种信任中,人们对于是否相信他人还会经过一个头脑中的判断过程,可能从过去的经验中总结出一些证据。但当信念发生时,我们对他人的信任不再需要任何理由。
而Holmes和Rempel(1985)指出,要产生信念,必须要满足一个条件:我们主观上能够认为,他人之所以对我们好,是因为他们真诚地爱着我们,而不是出于为了自身目的的欺骗。由于信念是对他人情感的信任,心理学家认为拥有信念会给人们提供情绪上的安全感(emotional safety)。
在理想情况中,当我们信任一个人时,我们的信任会同时具备可预测、可依赖与信念三种信任的要素。然而在现实里,不是对他人的信任都会拥有三要素,例如很多人缺乏了对他人的信念。
1,我们会因为什么更信任一个人?
有许多因素会促进我们去信任一个人,其中之一是“相似性”:如果对方与我们更相似,我们会更倾向于认为对方更可信。背后是“社会距离”在起作用,社会距离指的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感受到或是期望的亲疏远近程度。
我们与他人越是相似(比如有相同的经历、属于同一个民族,etc),越感到彼此的社会距离更近、更亲密、更像“自己人”,也就更愿意信任别人;相反,如果彼此差异越大,越容易把对方划为“外圈人”,而更加堤防。正如法国作家加缪所说:“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
此外,说谎有时也能增进我们对他人的信任,只要说谎者是为了我们好。Levine与Schweitzer研究显示:如果当一个人所说的善意的谎言有利于对方时,对方容易更相信Ta;而且在善意的谎言对双方都有利时(mutual beneficial),对方即便知道说谎者也从中获益,对方也仍然愿意相信Ta。
研究者认为,我们愿意去相信一个人,对那个人的行为或意图有积极、正面的预期,甚至愿意在这个人面前展现脆弱——这样的信任的建立,关键在于对方的言语行为背后,是否包含了真正的善意,是否包含了对我们利益的担忧和考虑,而不在于行为本身是否符合一般意义上的诚实。人们所感受到的善意,并不会因为它隐藏在谎言中就有所折损。
2,为什么信任对我们很重要
a. 信任让人们更真实地展露自己,形成信任的正面循环
高信任度的人更乐于自我暴露;而自我暴露时得到的积极经验,也会让我们更愿意信任他人。在信任的人面前,人们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而不是试图掩饰或压抑。在自我暴露后感到来自他人的善意时,人们会明白“他人确实喜欢真实的我”、“即使表达真实的自我,我也会被别人接纳”,于是更信任他人、更愿意表达自我,形成正面循环。
相反,低信任度的人会用各种方式掩盖真实的自己,而当低信任度的人被他人喜爱时,低信任度的人会认为“他们爱的只是伪装的我,并非真实的我”,为了继续被人喜爱,低信任度者只好接着压抑真实的自己,放弃真实地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b. 信任让人们在遇到冲突时倾向于正向归因
信任程度会影响到人们面对冲突时的表现。高信任度的人们在面对冲突时,对对方的归因比较正向。归因指的是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正向归因意味着当他人与我们发生冲突,我们会认为对方的行为总体而言是出于好意,而不是有意要伤害我们。就算我们因为冲突而情绪不好,对对方的评价也不会一落千丈。
而如果不信任他人,当遇到问题时,人们会选择回避冲突,表现出一种“虚假的良善(deceptively benign)”:人们不去尝试沟通来寻找解决方案,而是试图与对方保持距离,来保证自己不会受到冲突的负面影响。表面上,低信任度的人可以与对方维持和睦关系,其实内心对对方怀有隐秘的不满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和朋友、伴侣经常吵架,至少说明你们之间还是有一定的信任基础的。
c. 面临困境时,信任让我们感觉自己更有力量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信任他人能让人们感到更笃定,更愿意承受风险。因为即使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或是情况恶化,信任者会相信自己能得到来自他人的帮助与支持,能有人陪着自己一起应对问题。而不信任他人的人往往感到孤军奋战,面对同样的问题,低信任者可能更虚弱、担心无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