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忘录里存了我在2015年12月写的一篇闻思分享,貌似挺认真的,发给大家看看,文字拙劣,大家多包涵。
本期法义主要阐述了佛教是禁欲还是纵欲,重生还是重死,自利还是利他。我以前的认知中佛教是禁欲的,重死的,现在有了完全不同的认知。
佛教对欲做了三种划分:善欲,恶欲,无记欲。首先佛教反对放纵本能的,物质性的欲望,在这方面主张是少欲知足,知足常乐;其次佛教鼓励善法欲,鼓励追求智慧追求解脱,行菩提道。并通过发善欲做善事,而培植福报。
面临生死问题呢? 我们常常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我们对生的执着让我们对死亡采取一种逃避的态度,对许多事情的准备好像我们永远不死似的;而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呢,首先要重视人身难得,活在当下,以当下为修行的起点,现在开始就要做生命的主人。也要清醒的审视死的必然、死的无常,通过这个认知来减少对生的执着,精进修行,完成生命的改造。
第三个大问题,佛教并不否定自利,声闻乘的修行讲究的就是自利,要自己解脱,而且这种自利为众生树立走出迷惑的样板,并在利益众生中破除我执,实现更深层的自利。
我学了本期法义,想分享的主题思想是:“只有通过利他才能实现真正的自利”。社会中,小到个人,要在工作中得到认可并获得薪筹,一定建立在个人对该企业创造的价值上;进而一个企业,一个百年企业,必然根源企业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上,一个仅着眼于短期利益和自身利益企业只会昙花一现,不可能有长久生命力;
推广而言之,文化艺术作品的被推祟,也是其本身能给听众、给观众带来身心的愉悦,或者是给欣赏者带来精神的共鸣和提升。就是女人嫁入豪门也可以从自利和利他来分析,年轻貌美首先满足豪门之家的面子,但以貌侍人,能得几时,而那些能成就家族事业,成就家族后代兴旺的女人,无疑得到更长久的尊重。再到各个朝代的缔造者,无不是以成就大多人的福祉而建立江山,而江山长治久安也是建立在能否造福民生上。
由远及近,我们生活中利他而自利的人比比皆是,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一些朋友,那些生活不自私的人,有着更好的人际关系,也有更多的人愿意帮助他,这也符合“得道多助失道者寡助”的儒家教义。
“多闻的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每一期闻思法义,都有佛法正见给予我正向的心理力量,通过一期又一期的熟悉和重复,也让我更安住于正向的心态,感恩书院,感恩导师,感恩各位师兄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