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纸质货币的时代渐行渐远,数字货币取而代之的步伐不停加速。“无现金”化大行其道,聚合支付作为利益相关者,将时刻关注和推动其发展。安全重于泰山,保护用户的支付安全将始终是聚合支付一直努力的事情。
“无现金”社会加速发展
“无现金”社会俨然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支付宝表示:“5年推动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4月18日,无现金联盟在杭州成立,联合国环境署、蚂蚁金服作为理事,和首批15家联盟成员一起倡导低碳运营、提升商业效能,加速从现金到无现金支付的转化。支付宝同时宣布2年投入60亿元来支持“无现金”进程。
近日,微信官方发布《“五一”无现金出境报告》,以8.89亿微信活跃用户作为样本,展现中国旅客“无现金”跨境消费的全景图。目前,微信支付已经成功覆盖12个国家和地区,直接支持11种货币的结算,为出境旅游的国人免去了兑换外币的烦恼。
商业银行也不甘寂寞,为“无现金”社会的推进添柴加火。4月17日,拥有5300万信用卡用户的交通银行在业内率先推出了“手机信用卡“,希望借助这一创举完成传统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大胆突破,把信用卡产品全面迁移至移动端,从卡的发行审核到使用,全程在线上完成。
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与线下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016年,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增长迅速,达到4.69亿,年增长率为31.2%,移动支付的使用比例由57.7%提升至67.5%。移动支付向线下支付领域的快速渗透,极大丰富了支付场景,有50.3%的网民在线下实体店购物时采用移动支付结算。
而与之相对应的情况是,央行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16年,银行卡发卡量、存款、转账等各项业务均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但取现业务却不增反降。
安全更为重要
“无现金”带来的社会价值不言而喻。但是,快速发展必然隐含风险,“无现金”是否真的可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杜绝支付风险和信息泄密,还需要在实践中锤炼。
目前,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盗用社交账户、木马信息、验证码诈骗等,成为人们使用移动支付的安全隐患。据《2016移动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约有1/4的被调查用户表示曾遭遇过网络诈骗并发生损失;64%的被调查用户曾使用手机号码同时注册包括金融类、社交类和消费类等多个账户,其中遭遇过电信诈骗并发生损失的比例超过50%。
面对严峻的安全态势,努力挽回局面,增加用户信任是“无现金社会”各推动方的当务之急。相关资深业内人士认为,增强用户对移动支付安全性的信任,可以通过在几个方面的努力:
1.应用安全性。与快捷、便利、奖励相比,用户更重视的是安全性和稳定性,强大的内置和动态应用是根本保障。商业银行、企业、制造商、行政机构,需要紧密配合,共同保护移动生态的合作体系,增强防御恶意软件的攻击能力。
2.生物识别容差能力。提升用户体验,让用户安心无虞是重要指标。生物识别认证是平衡安全性和易用性的一种途径。但是,频繁的重复性检查有破坏生活识别认证效果的可能,所以,技术识别模式和容差能力至关重要。
3.层级安全性。根据所涉内容,添加多个安全层,满足用户安全心理。比如,用户使用移动网银服务时,必须要有多级别的身份认证。
4.灵活的风险管理。网络攻击动态变化,越发不可预测。需采用灵活的风控系统系统来应对新情况的发生,并部署强适应性的安全策略。通过动态风控系统来识别不寻常的用户交易,评估风险并适时干预以阻止交易。
“无现金”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消费现金,而是表达将其作为主流的生活支付方式。移动聚合支付、银行卡、二维码、NFC等各类支付方式都是“无现金”的内涵。聚合支付作为利益相关者,将时刻关注和推动“无现金”化发展。安全重于泰山,保护用户的支付安全将始终是聚合支付一直努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