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前面提到的礼仪,有评判之前,至少读懂了,读懂的意思是被作者所启发,所说服或所影响。不仅盲从还能有自己的见解。
评判的意义
经过前面的几个阶段,和作者达成共识,找到主旨,通过语言手段和作者达成一致,心意相通。如果真的读懂了,虽然和作者在心灵上已经没有距离了,还是会保有自己的观点。评判的价值在于,我们用自己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纯粹逻辑的诡辩。这个过程中既澄清了自己,也澄清了组织。
“人人平等”,这样简单一句话,包含的内容可以是人人知识,智慧平等,也可以指其他方面,而只有当我们明确,我们的谈论是在相同的层面做,才有价值。但是当自己的固有体系无法触摸这个层面,那样的争论就毫无意义,而心态开放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只有这样,评判才有价值,这样的争论才会有思维的火花,自己才真正有所收获。
偏见与公正
人是复杂动物,什么样的辩论才是有价值的,至少满足这样3点:
- 理性,非情绪化,激烈的情绪容易把自己带偏,为了情绪,或者自我蒙蔽再所难免
- 亮出自己的前提和假设,这是很多争论的盲区。如果停留在假设的争吵,将永无宁日。
- 同理心,和上面这个类似,因为个人的成长过程,文化背景等方面造成的差异,一些不容易察觉的假设和前提,所以需要同理心。就像三体对太阳的态度,和地球人截然不同。
再此基础上,如果对作者还有不满,或者不同意见,至少从4个角度加以考虑。
- 你的知识不足(uninformed)
- 你的知识有错误(misinformed)
- 你不合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
- 你的分析不够完整。
显然,这样的评价是双刃剑,因为更大的可能是自己的无知,所映衬出来的。从这几个方面了解自己和作者之间的差距,如果确保自己无误,又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自己,才算公正的对待。
所谓错误指什么
承接上面的观点,知识不足的意思是和要解决的问题想过知识不足。最典型的是看经典著作,因为时代等原因,知识不足而造成某些论述不严谨。通常而言,这样的指责不太建议,我们因为指责亚里士多德而错过他思想的伟大。但是对于当代现代而言,这个问题就更加微妙了。
如果因为知识错误,也可以辩证的看,知识的错误对整体而言是否影响重大,是否因此以偏概全,而错失良机。如果有知识推导,那确实需要打问号。
逻辑推理可以看前言不搭后语还是,本书逻辑不顺畅,不连贯。而这种诡辩的辩别能力,和理解能力,是需要持之以恒锻炼的。
如果前提很好,但是结论问题百出,如果论证过程不严谨,等等,诸如此类。不过还是回到最前面的问题,作者的问题,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否则诡辩毫无价值。
作者论述完整吗
如果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但是又没有理由验证,那只能接受作者的观点。此时,只能说,我不喜欢,但是不能说自己反对。
所谓的完整,作者所提出来的观点,论点,最终没有安全覆盖到,没有看到自己观点之间的关联,内部的含义,以及与众不同的价值,那可以说论述是不完整的。
分析阅读总结
1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
- 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 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 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 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2 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 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 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 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3 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 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 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 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 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 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 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 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注意:关于最后这四点,前三点是表示不同意见的准则,如果你无法提出相关的佐证,就必须同意作者的说法,或至少一部分说法。你只能因为最后一点理由,对这本书暂缓评论。
这本书详细的内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这是真实的吗?有意义吗?
后记
对个而言,这样的分析阅读,已经和我的想法差异非常大了。这样的阅读训练,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意义非凡,犹如凤凰涅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