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感兴趣的生物,永远是人!
这里我要写的是今天看的一部电影《空战英豪》。
在上个月,我看过一个同样是描写一战空战的电影《红色男爵》。是从德国飞行员的角度来拍摄的。那时的我心态和现在不一样,看的时候,心里期待的是空战时的精彩场面。以及战争的宏大场面。那部电影看后的感觉,似乎只对红男爵这个人物有一些模糊的印象。他的潇洒,他的荣誉感,以及他一直坚持的战争道德。影片描述的其他人物几乎都没有记住。也许是那时的我心态问题,看一部电影只为打发时间吧。
这太浪费导演的苦心了。
现在,我认为,一部好的电影,叙事其次,首重塑人。小说也是一样的,一部成功小说,之所以能称之为成功,是因为它塑造了很多鲜活的人物。
比如我们提到《射雕英雄传》,脑海中首先浮出的应该是郭靖、黄蓉、东邪西毒这些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至于这些人物经历了什么事情,小说描写了那些惊心动魄的场面,是不是没有这些人物形象来的鲜活呢?你还记得《射雕英雄传》里写了些什么故事吗?
今天,我努力使自己静下心来,观看《空战英豪》这部电影,我的着眼点完全发生了改变。我更加注意那些影片极力塑造的人物。而只有通过人物,影片的背景,导演编剧要表达的思想才能表现出来。
人物才是核心!
影片最让我感触的是,在影片的最后,放出了一张真实的照片。并且介绍了几个真实人物在战争之后的情况。当时我就在想,一战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是什么让人们记住了这些人物?
仔细想了想,是记录!
一群再普通的人物之中,只要出了一个杰出的记录者,那一群人就极有可能成为那一个时代的人物代表,供后世研究。
也许是一张老照片,
也许是一份档案,
也许是一个流传的故事,
总之,有这样一个记录,让后世的导演找到了这张照片,找到了这个故事。然后在后世人当中,通过电影的方式,进行了一场铭记。
1000多万人在这场战争中阵亡,更不要说因这场战争死亡的平民。
他们都是曾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
而历史总是偏向于伟人、强人。
历史总是记录那些皇帝、将军、大臣、功勋显赫的英雄…….
这些人有多少?
可能一本薄薄的书就可以把整个世界上的历史名人全部的名字写下来。
可是那些无数的普通人呢?
没有人愿意为他们记录。
因为他们的一生平凡,无波折,无精彩。
但他们的灵魂都是鲜活的,
他们只是缺少一个记录者而已。
下面这段是从网络上搜索过来的影片资料。
真实世界的“拉菲特飞行小组”由法国上尉乔治·泰诺统领,该小队共有三十八人,最后共有265个美国青年投身法国空军,因此该小组便扩充为“拉菲特空军部队”。《空战英豪》的角色都取材自当年拉菲特飞行小组的飞行员,其中有些人还是非常著名的传奇人物。
其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便是法兰克·路克,当年媒体封他“热气球克星”,因为他一心攻击德国军备精良的观察军情的热气球。路克是亚力桑那州的牧场少年,从军只是为了谋生,自愿投入空军之后即成为顶尖高手。布朗尼·罗林斯(詹姆斯·弗兰克饰)一角就以此人为蓝图。
瑞乌·卢贝瑞也是当年的名人,一心为好友复仇的卢贝瑞可能是拉菲特最著名的飞行员。据说小队的吉祥物狮子“威士忌”像只小狗般跟着他。他经常单独飞行,以其大无畏的勇气著称。美国和法国的报纸都经常登载他的英勇事迹,许多新生儿以其为名。里德·卡萨迪(马丁·亨德森饰)一角则以此人为灵感。
埃迪·比格(大卫·埃里森饰)则取材于柯尼·坎贝尔,坎贝尔以其飞行技术著称,最著名的冒险事迹便是飞机下翼折断之后,他还神奇的安全降落。此外毕格一角也是以柏特·霍尔为灵感,当时有人怀疑他是德国间谍,结果后来证明他只是有一段阴暗过去。
尚·雷诺饰演的乔治·泰诺上尉,也是“拉菲特飞行小组”的指挥官。他相当受美国飞行员的爱戴与敬重,尽管他本身也是飞行员,却鲜少有机会驾机出征。此人不拘礼节、器宇不凡,非常爱护手下士兵。
诺曼·普林斯是波士顿银行家之子,也是哈佛毕业生,这名飞行员出过122次任务,也是拉菲特的第一批成员之一。此人是百万富翁,慷慨的与同胞分享昂贵的兴趣。普林斯战死之后埋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国家大教堂。布里吉斯·劳瑞(泰勒·拉宝饰)一角的灵感便取材自普林斯,以及当时出身富裕的飞行员。
尤金·斯基纳一角几乎就是尤金·布勒的翻版,布勒出生于乔治亚洲的哥伦布,父亲曾经是奴隶。他为了逃离种族歧视,搭船偷渡到苏格兰,在欧洲当上拳击手。布勒加入法国外籍军团,两度受伤,荣获英勇十字勋章之后加入拉菲特空军部队,成为史上第一位非裔美籍战斗飞行员,然而美国空军后来却因为他的肤色,拒绝他加入。
威廉姆·詹森一角就是当时典型飞行员的缩影,因为无私博爱,自愿捍卫其他国家的自由。这些富有正义感的青年投入战场之后,才发现空战之可怕根本超乎想象。有些飞行员还提到出任务回来之后,无法离开驾驶舱……无法走路,甚至连香烟都点不着。
夏卡扮演的狮子“威士忌”是真有其“狮”。拉菲特的飞行员到巴黎之后,带回一只小狮子,从此成为小队吉祥物,并取名为“威士忌”,之后才又多了一只“汽水”。
这些材料是从哪里来的呢?
互联网共享知识时代,我们可以搜索得来。可它总有一个最原始的出处。也许源于一次记者的采访,或者那个时代无数报纸的报道。
总之,是记录,让这些人在现今的社会中活了下来。
我总是感叹生命时光的短暂,老是想,我总有一天也是会死去的。
我死去之后,这个世界会很快把我遗忘吧。
有这样一个说法,人会死去三次,
第一次,是在医院,医生宣布你死亡,你从生物意义上死去了。
第二次,是下葬之后,户口本上注销了你,你从法律意义上死去了。
第三次,是在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去之后,你和这个世界再没有任何联系。你就彻底消失在这宇宙时空了。
我就在想,幸运的话,我如果能有儿子,他能活80岁,再幸运的话,我会有一个孙子,他也能活80岁,但在他30岁的时候,把我忘记了。
那我可能就在这个世界存活大概110岁,算上自己的岁数,算个150岁吧。
而人类的历史却可能有万年,十万年……
真残忍啊!
有谁能记得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普通的农夫,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育了几个子女,而自己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就病死了呢?
有的人的灵魂长久的活着,因为有人记录他。
有的人的灵魂短暂就消失了,因为没人来记录他。
而每一个人的每一个瞬间,都曾经鲜活过。
在他自己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