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有一个空间,在那个空间中,我们有力量选择自己的反应。我们的反应展现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
史蒂芬.科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引用过这段话。
前两天,啊敏跟我说她的一个朋友也想加入我们的成长小组,我一看,恩,这个人我也认识,以前也参加过我们工作室的活动,而且还在我朋友圈的呢。顺手我就去点了她的朋友圈。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竟然看不到她的朋友圈了。我当下的感受是有点愤怒。要是换了以前,我就会想,哼,你把我删了,我也要把你删了。然后就条件反射的马上把她删了。这就是我平时的模式。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看不见别人朋友圈”这个刺激来了,我反应就是反击,我也把要她删了。那这样的话我们之间的交流是不是就断了。以后也不会有任何链接了。
今天,我暂停了一下,我体会了一下她有什么感受呢?她可能感到不安,因为我们虽然有一面之缘,但平时我们从来不聊天,不交流,她看重什么呢,她可能看重中安全,因为她的朋友圈也会发一些自己孩子的照片什么的。
当我能试着体会她的感受需要,我就能理解她,也就没那么生气了。
当我没那么生气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继续交流了呢,我就跟啊敏说,她把我删了。
你看,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我现在学会了暂停,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去体会别人的感受需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是单单只有条件反射这样一种反应的,我们完全是有力量选择自己的反应的。
再回到这件事情上来,在这个暂停中,我也试着去体会自己的感受需要,去倾听自己,我发现真正让我生气的是我的想法,她没有对我开放自己的朋友圈,我认为自己被排斥了,当我认为自己被排斥时,我感觉到很生气,很愤怒。
非暴力沟通说,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我问自己,在此时此刻,我感到伤心,愤怒,我需要是什么呢?我看重什么呢?我看重链接,虽然我们不交流,但是我们彼此开放朋友圈也是一种链接。而我删了她的朋友圈是满足不了跟她链接的需要的。当我们清楚自己的需要之后就能为自己的需要负责。
后来那个朋友找我想加入我们的成长小组,我发现我还是看不到她朋友圈,于是我就对她说,你屏蔽我了吗?她说,平时不怎么聊的朋友,我就没有开放朋友圈,不过我也很少发朋友圈的。
我对她说,恩恩,接下来我们要一起活动,我们要交流了,我看重我们之间的链接。
当我这样表达之后,她一下子跟我说了好多她自己最近的困惑,她调皮地说,你说你看重链接,我就把自己的秘密都吐给你了。
在那一刻我感受到我们之间的距离近了,这就是真实表达的力量。
换了以前我肯定不会主动说,,但是我发现我学了非暴沟通之后,我什么都敢说了,把什么事情都清清楚楚的说出来我们才没有隔阂,尤其是女人之间。
《被讨厌的勇气》书上说,很对人认为人际关系之卡由他人掌握着,正因为如此才会非常在意 那个人怎么看我,选择满足他人希望的方式生活。比如说,你很想跟一个人交朋友,他没回应,有些人就会觉得他可能不喜欢我,就放弃了。而有一些人会觉得,肯定是他没听到,于是他有主动出击,最终交上了这个朋友。
当我们下定了要交朋友决心的时候,别人是什么样的态度,怎么看我,对我们主动靠近他这件事持什么态度,这些都与我没什么关系。我们只需要决定自己做什么就可以了,我们需要确定,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在刺激来的时候,你们知道自己有这个空间吗?还是当刺激来的时候,马上做出惯性反应。一个刺激来以后,你的反应是怎样的呢?是反击?是郁闷?还是自责伤心呢?
如果这个问题,你是第一次听到,或者是第一次开始考虑,如果你发现自己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没有空间,就只是一个无意识的机械反应。那我真的要非常高兴地通知你,你的成长空间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