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16 星期日 晴
读完丁丁老师的《诗歌,是我们的存在方式——新月教室童诗之旅》,看到了一个在晨诵路上越来越优秀的老师,一群越来越耀眼的少年,一个越来越有生命力的班级。
从不懂童诗到带着孩子们学童诗、写童诗,从害怕课程到乐此不疲地践行课程,渐入佳境,这似乎也预示着我们这些正加入晨诵课程的老师今后的轨迹呀。
童诗,不仅仅是诗歌,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新眼光,从这个陈旧的、乏味的世界中,看见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也许,它是你生命的一种救赎,是把你从平庸的生活中解救出来的良药。
丁丁老师的新月教室二年级开始,两年半的时间里经历了从童诗到物候到散文,孩子们的成长欣然可见。从这篇文章的小标题足见新月的蜕变:“不知道什么叫童诗,只知道要好好生活”“童诗不是灵感,是诚挚地生活”“刻意练习”“诗歌,刻写了我们的心灵”。
摘录一些丁丁老师的带班感悟,细细品读:
1.我们不断地读诗,写诗,然后创造诗歌一样的生活。很难说是写诗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还是我们越来越诗意的生活在创造诗歌。
2.诗歌让我们的心灵越来越敏锐,越来越愿意去留心那些庸常生活中奇妙的、可爱的一面,虽然“奇妙、可爱”的事从来不是生活的主角,但我们可以通过手中的笔,让它们成为生活的主角,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更值得一过。
3.灵感不过是认真生活,就像佛陀品尝每一粒米粒中的阳光和雨露一般虔诚地去生活,关于生活的灵感可能俯拾皆是。
4.给植物起一个名字,作一首诗,是对植物,对春天,对生命的最高礼赞。
5.当孩子们开始给万物命名,他们才开始更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参与创造这个世界,他们才会对世间万物饱含深情,而不是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主人,呵斥它,凌驾于它之上,粗暴地占有它。
6.拿出些游戏精神,把它们拿来进行创作,写成诗,就可以是好玩的。诗歌不是诗歌,是生活方式,是生命灵性的涌现。
7.诗歌是最高级的语言形式,是庸俗的反义词。诗歌要么是在想象力上让人惊奇;要么就是在意思上让人品味无穷,引人思考;要么在感受上细腻生动,引起人的类似的体验。
8.诗歌等文学、艺术永远是我们短暂的生命借由此而获得永恒的一种方式。
非常多的时候,我们都陷入自我否定中,觉得自己班的学生是难以写出这么好的诗句的,因为现实经常暴露出他们没有多少灵感的现状。而我们自己也不会写诗,对诗歌、对诗句、对万物其实也不敏感。一切好像是那么困难,望而却步。
可新月教室的小新月们的成长却告诉我们,只要老师把晨诵、把童诗,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一定可以看到胜利的曙光。即使这光还不太明亮,但终究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老师把晨诵把童诗当回事,带给学生的就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持续去读、去写、去完善,怎么不会越来越有盼头呢?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晨诵实践之路虽长,但日行一日,必将不可同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