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近半个月了,不少家长原以为可以清静清静了。
可没想到现实却是比孩子放暑假还要忙...
天天盯着微信群,生怕错过老师的通知。
孩子回来后,还要督促他完成作业,有些还得陪同完成。
很多家长呼喊:
要配合的事情一大堆,忙得手忙脚乱的,到底是孩子读书还是我们读书啊~
其实好多家长的想法都是这样,认为孩子上学以后,教育孩子就是老师和学校的事了。
殊不知有些事老师真的无能为力,需要父母亲自来教育。
教会孩子独立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
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只有从小就学会独立的孩子,长大后才不会想着依靠父母,凭本事自食其力。
一项来自幼儿园的调查显示:
45%的小班幼儿不会自己剥鸡蛋壳;
55%的中班幼儿不能独立穿衣;
60%的大班幼儿大便后不会正确地使用手纸。
父母的过分帮助,已经成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前段时间,一个“巨婴”刷新了很多人的三观。
48岁的大卫,是一名海归硕士,同济大学毕业后,又在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拿到了工程硕士学位。
但这个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自6年前回国后,就一直不肯工作。天天窝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玩游戏,靠老妈给一点生活费苟活。
他的老妈丁阿婆已经82岁了,有尿毒症,每周需要三次坐公交车去透析。
她一个月3500元退休金,医疗费要2000多,再要养儿子几乎是不可能的。
走投无路之下,她打算告儿子,逼他去工作。
对于今天这样的局面,她懊悔不已:
我教育不对,样样包办,他从小样样现成的,依赖惯了…
教育孩子这件事,过程错了,结果一定错。
每个孩子都有他必须面对的麻烦和压力。
做父母的应该知道,所有你替孩子走的路,日后都可能变成他爬不出的坑。
放手让孩子自己走,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培养孩子的「身体界限感」
在《爸爸去哪儿》中,有一个“小事故”发生后,杜江和刘畊宏的处理方式让观众纷纷点赞。
嗯哼在跟小泡芙去洗菜的路上,偷偷亲了小泡芙一口。
他的亲亲非常纯真,那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喜欢。
而杜江看到儿子亲小女生后,先是被逗乐了,后来马上阻止了儿子。
秒变严肃脸,教育儿子:
你亲人家,你要征求人家的同意,对不对?
下次不许再这样突然亲别人了。
你亲别人之前你要问‘我可以亲你一下吗?’
看到爸爸的一脸严肃,嗯哼也知道错了,跟爸爸击掌表示自己记住了,不会再有下一次了。
泡芙和爸爸刘畊宏说了这件事后,刘畊宏没有大度地说“没关系,嗯哼是喜欢你。”
而是非常郑重地教导泡芙:
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时要跟对方说‘你想要亲我要经过我爸爸的同意’。
不能让小男生随便亲你。
两位父亲的处理方式显然再正确不过了。
纵然,孩子的“摸摸亲亲”是天真烂漫的,没有恶意的。
但如果父母不及早告诉孩子要有「身体界限感」,那孩子就会随意“侵犯”他人,“被侵犯”时也会无知无觉。
著名性教育专家胡萍老师说:
对于任何一个独立人格的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当我们要跟他进行身体接触的时候,都需要征得他的同意。
我们需要让孩子从小明白,你的身体你做主,没有经过你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可以随意触碰。
教会孩子身体界限感,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尊重。
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
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这样说过:
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
自律则自信,自信则自由。
乔布斯每天坚持四点起床,九点前把工作做完。
正是这种极强的自律,让苹果开创了一个智能手机新时代。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也曾说过:
没有自我管理,人生难以变得更好。
他也是每天坚持早起,每晚睡前坚持看书。
凭着长期自律,他从“同学眼里最没出息的人”变成了“最有出息的人”,开创了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不是因为聪明和天赋,而是付出了常人没有的努力,有着常人没有的自律。
儿童心理专家研究发现孩子一般在2岁半左右会出现秩序敏感期。
这一时期,孩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有秩序。
比如,妈妈下班回家,一定是要他开门,如果不是,他会让妈妈出去再来一次。
比如,吃饭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拿可爱的小熊碗,如果不是,他会再拿一次。
如果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得到很好的支持,他就会将这种固化思维化为自我管理模式,也就养成了自律性。
一个小时候自律感非常强的孩子,自然会成长为优秀的人。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
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
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年五年,但是父母是孩子灵魂的唤醒师,父母的影响力是一辈子的。
所以耐心地教导孩子吧,让孩子汲取受益一生的营养。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