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321,8-21-下,离娄章句下21-下》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今天是丁酉年乙巳月己未日,五月初七,2017年6月1日星期四。今日儿童节。
这一节,阐述《春秋》与普通的史书有什么区别,这番探究的过程,揭示出圣人之心何以宏大,又何以以经世致用为念。
何以宏大?以小寓大。孔子的《春秋》写的事情只是鲁国的历史,反映的却是整体性的思想。
春秋时期,五霸迭兴,其中最著名的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所以,鲁国的《春秋》,记录的多为齐桓公、晋文会盟的事迹,可以这样总结,原来的鲁史文体是记叙文、形式是新闻报道类型——根据各国的赴告策书,记于年月之下,本来是没有任何褒贬评论的。孔子借这些旧作,笔则笔,削则削,命德讨罪,明白阐述社会秩序的规则道理,归正野蛮和文明的区别和界限,使得王道的法度规则大明于世。所以,孔子写的《春秋》被列为六经,而不再是一国之史。
孔子常说:“《春秋》之义,我孔丘窃取而裁定。”虽然是谦辞,但是,也反映了这部《春秋》的大义,来自一颗伟大的心灵。孔子的功绩之大,可以用继、存二字表达——继雅诗之亡,存王迹之熄,存续了中华文明的道统之传。
如何见得一部《春秋》反映了圣人经世致用为念?后世读书人,心系天下天理人心的人,必要知《春秋》,为什么呢?
《春秋》揭示了人性,指明了方法。如果不知《春秋》,就做不成什么事儿,因为不读《春秋》就不能明大义,试想,整个儿一个遮蔽不明的人,如何经世,怎么致用呢?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自身不足以立,将何以助人?只有读了《春秋》,才能够做到“处经事,知其宜;遭变事,知其权”,所以,《春秋》不仅为一代典章,而且是中华文化的权衡。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离娄》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