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承,用竹条编织出不一样的绚烂人生

“小背篓,晃悠悠…”一首《小背篓》不仅唱红了湘西,也让湘西的竹背篓进入大众的视野。背篓里要么背着物品,要么背着小孩。即使如今物质生活丰富了,竹背篓也依然是湘西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


韶山非遗博览园展厅的湘西竹编

湘西竹编制作技艺历史久远,是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它主要分布在永顺县芙蓉、小溪、朗溪、永茂、石堤、砂坝、万坪等乡镇。

清朝乾隆时期的《永顺县志》曾有描述:“二三月间,妇女结队,负背笼……”,同治年间的《永顺县志》也有记载:“出则背负篓,援山拾薪……”。这里记载的背笼、篓都是竹编之一种,通过加工,主要编织品有:箩筐、簸箕、米筛、床、椅、篼、凉席等。永顺的竹编技艺,自古以来都是篾匠一代代口传身授,在实践中逐渐掌握编织技巧的。竹编工艺经过无数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湘西竹编

竹编工具主要有小锯子、篾刀、刮刀、匀刀、夹子、锥子和竹尺。竹编的工艺流程是先选材,根据不同的竹器选用不同的竹子,然后采伐竹子,采伐后,把竹节削平,用篾刀剖开,再剖成细篾,剖篾是篾匠的基本功,篾条剖好,然后刮去表层,刮得大小均匀。古时候染色都采用植物的果汁,先把果子捣碎,取果汁,侵染,然后阴干,即可进行编织,可以编织多种图案,变成一件精致的工艺品。在土家族的发展史中,民俗民情的变化,也可在竹编的形成中找到蓝本,竹编也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的。这些技艺是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其工艺难以用现代机器代替,独特工艺自成一家。

“湘西竹编”是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姚本顺10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做竹编,今年67的他做篾匠已经做了60年。十几岁刚学有所成,就跟着父亲去古丈、永顺、龙山、四川等地做竹编,簸箕、竹晒垫、竹篮……都是最畅销的产品。在父亲的指导和自己的练习下,姚本顺的竹编手艺日渐精湛,逐渐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篾匠。


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

在生活物资丰富的今天,篾匠姚本顺依旧用自己的双手跟竹子较劲,它用竹条编制出了不一样的绚烂人生。在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的展厅就有湘西竹编的展示,感兴趣的可以去现场参观了解下竹编的传统工艺,当然,韶山非遗博览园还有很多其他的非遗项目,你可以尽情的感受湖湘文化的魅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夜暮时分,这座庄严的老宅里变得喧闹起来了,八九户,三四十口人陆陆续续地从田里,从地里,从山上,从学校往里面涌,白日...
    世华雕虫阅读 910评论 0 1
  • 这些爱好让我参加了许多活动,并得到了许多的奖励。在星星火炬的比赛中我在复赛获得了铜奖,美术比赛中我获得了银...
    一颗麦稻阅读 2,158评论 0 2
  • 自打过了个端午节,懒惰之恶习就像西安的气温一样天天高升。 就差被烤糊了。呆在空调房里哪也不想去,谁也不想见(没人约...
    这么近那么远幸福阅读 718评论 0 0
  • 一直,我都不是心中 水横山纵之人。多年后 溪流、石桥、炊烟,和杨柳 在春天苏醒的样子,从未因岁月 而陈旧,一如童年...
    细雨烟岚阅读 155评论 0 0
  • 感恩阳光,食物,水给我能量! 感恩昨天婆婆帮我带思淇! 感恩昨天老爷带回来一大箱的书籍! 感恩昨天发现一本泊雯爱听...
    悦辰4134阅读 15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