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第122/365天
今日阅读《放弃的艺术》
作者:[美] 佩格·斯特里普 艾伦·B伯恩斯坦
翻译:戴思琪
第二章 不良的放弃模式
许多人在生活中的某些时刻,会沉溺于一种情绪驱动式的放弃,目标脱离或者说放弃的艺术与其毫不相干。有些人可能真的习惯了某种放弃方式,那么在开始学习放弃的艺术之前,我们需要好好的了解一下,人们各种各样的放弃模式。
一、不良的放弃模式类型。
1.逃避式放弃。
这种放弃的模式通常发生在遇到人生阻碍,或者现实情况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人们往往不再参与问题解决,最后选择慢慢放弃。这种方式实际上会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模式,并泛化到其参与的各种活动中。通常这些人很少能真正做完某件事。
2.对决式放弃。
对决式放弃是指一种装腔作势、赢者通吃的放弃。这种放弃方式通常将放弃标榜得光容而伟大,让人在道德或其他方面觉得放弃很有必要,强调如果你选择继续坚持就可能会失去某些东西,比如“我选择放弃,是因为对我来说诚信更为重要”。这种放弃模式让人站在道德高地,它吸引人的一个原因是可以与放弃的文化压力做一定对冲。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对决式放弃虽然能暂时性地为个人带来满足感、提升自尊,但会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这绝非一个明智的选择。
追根究底,情感上的不诚实是这种放弃模式的内在特征,因为选择放弃的人可以不必对之前的行动或行为承担任何责任,也不必对放弃本身承担任何责任。这一切都以放弃的必要性和伟大性做装粉饰。结果就是,对决放弃不太可能给个人带来真正的成长或快乐,也不太可能带来新的机会。一番斗争后,最终留给你的只有一个烂摊子。
3.假装式放弃。
假装式放弃不止包含一种放弃模式,而是围绕着相关主题,有很多不同的辩题,但所有模式的假装式放弃,看上去都像是催人走向放弃的出口,实则让他待在原地。习惯假装式放弃的人,可能会做出各种行动来暗示自己的目标脱离,比如暂时停止一段关系、设立新的界限,或者建议各自采取不同的行动,但他最终还是会选择退出。在长期目标、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方面,假装式放弃一直表现活跃。假装式放弃是在维持冲突而非终止冲突。
母女之间、父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紧张的家庭关系,有时会发展成一种周期性的假装式放弃,让人难以做出情感上的决定,甚至连缓和家庭关系都变得难以实现。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情绪让假装式放弃慢慢演变为一种不完全放弃,让人感觉特别受挫或是非常麻木。尽管当事人已经非常明确的表达了“放弃”这一需求和渴望,却还是无法采取行动。假装式放弃通常会演演化为一种僵持模式,让人原地踏步,既不能采取行动,也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就选择放弃。有时即便有解决办法,也无法解决冲突。
假装式放弃或者说“不完全放弃”也指一个人在离开某种处境、某段关系,或放弃了一个长期的目标后,仍像以前一样不断地思考或反刍的情况。比如在约会时花了大把时间讨论前夫的女人,在新工作的面试上屡次说前雇主坏话的员工等等。假装式放弃让人仍然处于事件中,无法脱离。
4.威胁式放弃。
威胁式放弃可用一句话来解释:“如果你不这么做,我就选择放弃。”你可以用任何事来替换句中的“这么做”,威胁式放弃根本不是真正的放弃,它只是一种以放弃为威胁手段的操纵方式。
通常,威胁对方的人并不想真正结束双方之间的关系。在工作场所中老板们对这种放弃模式非常熟悉,员工有时会用这种方式作为升职加薪的一种策略。
威胁式放弃有时短期确实有效,但它绝非一个明智的长期决策,最终总会有人屈从于这种威胁,这时放弃变失效了。
在人际关系中,威胁式放弃通常是消极对抗行为模式的一部分,其中一方会暂时缓和另一方的情绪。
威胁式放弃通常与权力有关,严格来说,这种方式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社交互动模式。
5.失踪式放弃。
失踪式放弃是一种真正的放弃,特点是失踪者没有任何解释,却无故悄悄消失。虽然有时这种失踪行为意味着毁灭(这根本不配作为我的目标)或惩罚(我什么也不做,团队会来收拾我留下的烂摊子),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失踪式放弃暴露了消失者缺乏直面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放弃模式恰恰印证了我们文化整体上对放弃有一种消极看法,这对于放弃者来说并非好事,因为在这种模式下,放弃者被看作一种利己行为,无法帮助放弃者进入全新的领域。
随着数字通信的出现,失踪式放弃已经成为美国青少年首选的分手方式。永远“网络在线”的千禧一代也是这样,他们有时会利用短信和电子邮件从一份工作或一段关系中“消失”,因为这种电子化的方式能够很简单的避免冲突。然而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失踪式放弃带来大量隐患。
6.爆发式放弃。
爆发式放弃一般发生在人们无法忍受的最后一刻。在工作、爱情和生活中,这可能是最具自我毁灭性的放弃方式,因为这时人们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情绪激烈的、缺乏现实计划和有意识的思考过程。不管放弃者有没有摔门而走,或者做出什么其他过激行为,就算他最终离开了,这种情绪爆发都会给他留下一个烂摊子,以及一个充满情绪和裂痕的未来。
虽然这种放弃模式确实能把你从深陷的泥潭里解救出来,但它不会为你指明清晰的前进方向,而会让你变得没有后路可退。大多数情况下,爆发式放弃与真正的目标脱离都是背道而驰的。它是一种与对决式放弃一样糟糕的放弃模式。
7.口是心非是放弃。
我们也可以把口是心非式放弃称为自欺欺人是放弃,因为它的特点就是表面上假装没有放弃,甚至在放弃的路上也承诺要继续投入努力。口是心非式放弃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咎于放弃的文化压力。当然也有一些其他因素。
以上我们谈到的所有放弃模式都是不良的放弃模式,无法让我们做到真正的目标脱离。这些放弃模式最多能在表面上切断人们对目标的追求,但还是会保留使人们以各种形式坚持下去的机制,它们无法为创造新的目标和可能性提供前进的动力。
最重要的是,这些放弃模式并不能改变,或有效抑制那些使我们坚持为目标、追求和关系而投入的思维习惯,也无法与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侵入性想法作斗争。这些放弃模式会让我们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陷入困境。
二、什么是目标?
人类是目标导向的。人类最初追求的原始目标比现在要简单的多,而现在的我们几乎每个当下都有很多目标,对于不同的目标我们投以不同程度的关注。有些目标非常简单,往往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就已经实现了。
1.目标既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内在动机是指一个人做某件事是因为这件事本身让他感到有趣和愉快;外在动机是指一个人做某件事是出于它所产生的某种结果。由内在动机趋向的目标能让人更具有创造力,付出更多努力。
内在目标可以是抽象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发展,也可以是某些具体目标。而外在目标来源于外部世界,它们可能是别人想让我们做的事,也可能来自周围环境中的一些非社会性因素。
2.目标还可以是短期的、中期的、长期的。
有些目标是短期且具体的,还有一些目标是中期目标,有时会将抽象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当然还有一些长期的成就目标。
在心理学理论中,成就目标被划分为三类:一是掌握关注目标的能力或是某一领域专长的发展;二是成绩趋近目标,追求在能力或专长上比别人出色;三是成绩回避目标,避免能力比别人差。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既有成绩趋近目标,也有成绩回避目标。我们会因为某一目标所带来的好处而选择追求这一目标,好处可能是得到我们想要的某种状态或结果,这些目标被称为趋近型目标,我们会采取行动来实现或接近我们想要的结果。趋近型目标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同样我们设立一些回避型目标是回避某些不想要的结果。
趋近型目标和回避型目标也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性格。有着趋近型性格的人对积极的、理想中的目标更为敏感。他们会对这些积极的目标在情感和行动上都表现出接受性,倾向于追求这些目标。而有着回避型性格的人则倾向于对所有情境中的消极目标作出反应,以回避为原则选择目标,更多的关注情境中的消极因素。
这两种动机之间的区别以及催生的结果有着明显的不同。回避型动机旨在维持生存,而趋近型动机旨在促进发展。
童年的经历以及成长经历,让人们倾向于趋近型目标或是回避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