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币圈里,可能这是一篇比较冷门话题的文章——题记
“CUsRise”,球迷朋友们都知道,这是本赛季季后赛里,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的口号。
一支NBA球队,有可能做到去中心化吗?
不做思考的情况下去回答,答案当然是不能:球队自然由老板说的算,何况还有管理层云云。但我这样描述,并不是为了标题党吸引眼球,确切一点的说法是:这支球队在场上的打法,或许意外的做到了去中心化。
简单介绍一下目前的这支凯尔特人队:
波士顿凯尔特人队,又称“绿军”。这支球队在NBA历史上获得过17次总冠军,是NBA所有球队中获得总冠军次数最多的球队。今年的绿军伤病不断,包括两名核心球员【凯里·欧文】与【戈登·海沃德】在内的4名主力轮换球员先后赛季报销。这使得绿军目前能够出战的球员名单上仅有11人,常规轮换不足10人。
然而以上所说的这缺兵少将的11人大名单,便是支撑着凯尔特人摘取常规赛东部第二成绩,一路过关斩将杀到东部决赛的根基所在。绿军所能摆出的【阵容价值】比之于联盟中半数以上的季后赛球队,或许仅仅只有一半。然而就目前战绩而言,他们在东部决赛中,大比分2-1领先克利夫兰骑士队,是更加有望晋级总决赛的一方。
阴差阳错的剧情,反倒成就了凯尔特人眼下令人啧啧称赞的战绩。所以他们是如何做到,又与去中心化有什么关系呢?
天才“程序员”
一个所有人都有疑惑的问题:球队主将赛季报销后,为什么绿军的表现依旧神勇,甚至越大越好了呢?
答案或许在他们的主教练“少帅”【布拉德·史蒂文斯】那里。
凯尔特人是一支以防守为基础的球队,他们在常规赛里有着联盟第一的防守效率。史蒂文斯教练十分注重每位球员平日里的基本功训练,以保证在赛场上,每位球员都能够高效的完成教练所布置的每一项指令。
在NBA的球队文化里,对于多数新人球员的待遇,还是很有特殊色彩的。比如在场下,所有“体力活”都安排新人去做,刻意搞一点整蛊的小手段,用在菜鸟球员身上等;并且在场上,新秀球员所能获得的出场时间通常也相对有限。
在这一点上,少帅也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案例。他曾在球队中明确强调,不允许有欺负新秀球员的事情发生,并且积极大胆的启用新人,鼓励每一个球员成为更好的自己,甚至努力成为一名超级明星球员。而当球队在赛场上失利时,他总是会站出来承担责任,尽力保护球员们的自信心。所以人们通常对史蒂文斯教练有这样一种印象:他用兵如神,在他的手下打球,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史蒂文斯教练也非常擅长运用体系解决问题,而并非单纯的依靠超级巨星。上赛季绿军的当家球星【以赛亚·托马斯】的身高只有175cm,在篮球运动中,这样的身高在场上攻防两端无疑都是劣势。少帅为小托马斯量身制定了战术,令他能够充分利用掩护,发挥灵活、速度的优势,在进攻端释放了小托马斯的天赋,后者单赛季场均得到28.9分,高于其职业生涯场均得分整整10分,当赛季位列得分榜第二名,人送外号【地表最强175】。
整理一下,少帅为这支球队铺垫好了哪些“基石”。
1/ 建立在扎实基本功至少的强【执行力】;
2/ 球队内部的一致性整合,充分利用资源;
3/ 利用系统、机制解决问题等。
如果说凯尔特人的球员表现是基于一套去中心化的操作系统,那么无疑少帅·史蒂文斯就是写出这套系统的天才程序员。
从“无中心”到“去中心化”
在球队一度陷入伤病危机时,球员们的状态起伏都非常大,这也导致战绩有所波动。但很快他们就找到了新的解决方案,并且让这支铁血绿军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开始反扑。
在绿军的核心还健康时,他们在防守端的表现就已经有了明显的整体性特点。主要在进攻端,【凯里·欧文】是他们主要的火力输出。每当球队里其他球员哑火,或关键时刻来临,几乎所有的希望与责任,都担在了当家球星的肩上。
核心球员伤退,球队进入无中心时期,多数球员还在持续做着原本的“日常事务”,而进攻端火力的缺失便成为了他们的致命伤。
凯尔特人真正做到赛场上“去中心化”,是伴随着在进攻端,每名球员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进攻环节中,从而过度和完成的。在绿军的球场上,你很难在某一节的比赛里,去定义谁才是进攻端的核心球员,因为在少帅新编写的“程序”里,人人都参与到进攻中来,尽可能为彼此制造得分机会,从而找到最合理的出手选择。球场上的每一名绿军球员都是在为赛前设定好的“体系”服务,因为有着超强的执行力,他们通常是球场上,能够更好的将教练意图转化为得分的那一方。
因此在对手眼中,凯尔特人球员个个能突能投,虽然有些时候,他们进攻端所表现出的效率并不够高。但进攻端的一体性,更加强化了他们原本就做的不错的防守端表现。在防守端,有时球员们的轮转效率之高,像是机器一样。在本赛季季候赛的比赛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绿军的协防球员刚到,敌方无球队员正要跑向空位准备接球,绿军的补位球员已经在差不多的时间里重新落位了。
至此,我们不妨重新来看一下对于“去中心化”的基本定义:
“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 摘自百度百科
如定义中所描述的,凯尔特人阵中每一名球员,在无球或有球的情况下,都能够相互连接,都有可能在同一个战术思路下,成为某一轮进攻的终结点,即便在关键时刻,也是如此。
球队的去中心化打法,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更加一体性的的攻防表现,同时也释放出了更多的成长空间,给到每一名球员。在量化指标相同的情况下,更少的人员需要积极承担起更多的任务与责任。凯尔特人的青年近卫军们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即使在不同位置上的球员,也会主动的站在球队视角,驱动自己更好的完成每一个动作。而这在客观上所带来的,是绿军的每一位球员,在今年季后赛的赛程中,都持续的自我进化着。
惊喜之下,意外之后
这里的描述或许看似较为简单,但其实最难的点在于平日里的技战术素养的培养,和基本功的扎实训练。毕竟人不同于机器,即便两次看似一模一样的投篮动作,也会有细微的差别。想要尽可能的消除这种差别,也只能通过大量无差别的反复训练。
绿军接二连三出人意料的惊艳表现,使得有些球迷开始讨论:如今的这支绿军已经如此优秀,那么伤病归队的其他几位核心球员,是不是可以交易掉了?
用通俗、接地气一点的说法来回答:打斗地主,起手摸到四个2,再给你一对王炸,你还不会打了吗?
结语
所有的方式,都是在为最终的目的服务。无论是中心化,抑或是去中心化,最终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才有可能(也有可能不)是最佳方案。
第一次因为币圈的学习,以外的将视角投到了篮球运动上。算是一次开脑洞的行为,如果有意见和建议,欢迎交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