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下全球最快IPO记录的瑞幸咖啡,强势占领咖啡人群,也有理由相信部分人群的第一杯咖啡是瑞幸。
记得去年有一个场景是,在展会上,小蓝杯的摊位上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也有工作人员把小蓝杯送到展位上,参加展会的,尤其是参展人员大部分都是企业里做市场营销工作的,分享和传播就是他们的职业病,心情好还能配一个文案。这让瑞幸迅速的在办公室白领里掀起波澜。
随后就是大规模的裂变拉新,我一直很希望瑞幸能来我所在的城市,主要原因就是一直有一个免费的咖啡券躺在app里,还时不时的提醒我。后来就一直不缺优惠,不过一折的时候并不多,错过了都觉得损失了。
强大的品牌之所以有优势是因为他不仅仅知名度高,品质好,更重要他还是一种社交货币,瑞幸在没有强大品牌加持的情况下能做到潮流式的社交货币不得不说很有一套。
技术平台和互联网运营让瑞幸积累了大量消费者数据,对用户的洞察可能做到炉火纯青。星巴克可能知道我的消费记录,我的生日,我的咖啡偏好,但是瑞幸明显能知道更多,每一次互动的反馈都代表一个标签,每一个标签都让他更好的了解你。
不过,瑞幸还需要了解消费者喝咖啡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很多人根本就不喝咖啡的,下午一杯咖啡,早上四点还醒着的宝宝心疼一下,可是她第二天还是约了客户去星巴克。我不会经常点外卖咖啡就像我要自己在家做饭一样,且咖啡还不如饭菜一样刚需。我喜欢喝咖啡就会自己做,去星巴克是因为要聊天,点瑞幸是因为出差没有设备也没有时间走出去。
所以,在我对咖啡的饮用层级来看,是存在明显鄙视链的。前几天在听逻辑思维的时候提到微粒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细分人群变得很难,同类很难定义。这些时候我们是喜欢给自己贴某个标签,还是要独特或者隐藏呢。从我选择咖啡的倾向来看,我很愿意给别人推荐,但是却喜欢选择不一样只属于我自己的。
留下一点问题思考,瑞幸的品牌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