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常说:“人贵有三得,静得下心,沉得住气,拐得了弯。”仔细想想,确实如此。人这一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会遇到合不来的人,也会经历不顺心的事。
能拥有一个好的心态,遇事平静淡定,想得通,放得下,才是一个人最好的贵气。 静得下心,能生智慧。《昭德新编》中讲道:“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水面平静,能投影出万物;内心平静,会有智慧产生。人生这场修行,修的就是自己的心,当内心清明,空无一物,没有外物干扰时,事物的本质就会显现,所有的问题都会找到答案。
有一个年轻人,进京赶考了三次,都没有考中,烦闷失意,不知道该不该继续考试。于是,他来到一座道观:问道长说:”道长,我屡次不中,还要不要参加考试呢?“
道长说:“你说这池中的水,要是浑浊了,能不能看清池底呢?“年轻人若有所思的说:“不能看清楚。“
道长继续说:“人就好比这水,若是心不平静,自然看不清方向。其实你心里有答案,只是被杂念纠缠,难以辨明。“
年轻人听后,很是高兴,从此静下心来,安心读书,三年后上榜高中。正所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心极静时,自然的规律就会显现,大道的本质就会清晰。一个人,若遇事能静下来,就能洞察是非,辨清方向。
从而少走弯路,拥有顺意的人生。沉得住气,方显格局。《道德经》有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意思是说,事成于谨慎,败于着急。一个人,要是能够自始至终,不骄不躁,遵循事物的发展节奏,就会心想事成。
而一味图快,不理会客观规律,违背道法,便很难成事,甚至会给自己招致灾祸。历史上,王安石在担任宰相期间,主张推行新法,提倡改革,也得到了皇帝的支持。
只是太过于着急,得罪了很多权贵。最后,导致变法失败,自己也被迫罢相,远离京城。当时,权贵的势力很大,若是顺应当时的局势,沉得住气,缓慢推行,或许结局就会不同。
王安石后来也说道:“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
人生,就像一株沙漠中的树,沉得住气,将根深深扎进土地里,才能后续发力,抽条长枝。
古往今来,回眸历史,我们会发现:
沉得住气,是对任何人来说都适用的生存智慧。
司马迁惨遭宫刑之后,沉住气发愤著书,才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参加科举屡屡失败的蒲松龄,在寂寞里聊斋闲话才有了“写鬼写妖高人一等”的《聊斋志异》;
居里夫人埋头做实验,耐住了十余年的苦闷,才终于在成吨的矿石残渣中提炼出0.1克的镭;
梁启超在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但他并未因变法失败而心灰意冷,而是沉下心来,充实自己,为以后做准备。
人活一辈子,不可能永远交好运,总是要经历各种失败、打击和磨难。
在面对黑暗的时候,沉住气,才能喂大格局,有所作为。
拐得了弯,才是境界。
贤者应事而变,达者顺天而生。
聪慧的人,随着事物而变化;通达的人,顺应天意而改变。
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不执着于外物,不纠结于得失。
物来则迎,事去则散。
拐得了弯,才是一个人修炼的最高境界。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从小就立志当一名作家。
为此,他每天都努力坚持写作,满怀希望地把一篇篇稿寄向报社和杂志社。
但十几年过去了,他每次收到的却只有退稿信。
他以为,只要一直坚持下去就一定能“铁柱磨成针”,自己写的稿也总会被人欣赏。
然而,在他30岁之际,他收到了一封特别的回信,是他多年来坚持投稿的报社编辑寄来的。
那位编辑写道:
“您坚持给我们投稿了这么久,看得出您是一个很努力的青年。
但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您,您的知识面不够丰富,文笔也显得相对苍白,并不适合当一名作家。
不过我从您多年的来稿中发现,您的钢笔字越来越出色了,也许你可以尝试新的方向。”
编辑的一番话,让他醒悟了过来。
思考再三后,他决定放弃写作这个理想,尝试练习书法。
最终,他终于获得了成功。
而他,就是著名的硬笔书法家张文举。
人生在世,遭遇无常变化,不痴迷表象,懂得放下;不抱怨命运,能够转弯,才是最顶级的修为。
林语堂说过:“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着。”
放弃不是懦弱,转弯也不是退缩。而是历经世事的一种通达,看遍浮华的一种冷静。
人生,学会了转弯,便能走得长远。
三毛说过: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天道轮回,自然皆有定数。
人生也有时节,不用太着急,不必太执着。
活在当下,做好该做的事,迷乱时,静得下心;做事时,沉得住气;困境时,拐得了弯,想要的自然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