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我的故城,我的故事#之十堰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白墙黛瓦,青砖旧瓷,浓浓江南烟雨情,绰影婆娑,悄然凝结在乌镇之中。
二十年前,《人间四月天》悄然上映,其国内取景地——乌镇,自此风靡。徐、林才子佳人式的爱情纠葛,足够细腻柔情的水乡,曾勾起我少女时期的无限憧憬。殊不知,我父辈的爱情也曾蕴藏于此。在我心中,世间女子唯有母亲一般柔情似水,轻声呢喃,耳侬细语的模样更胜于林徽因,或许此般便是江南女子,温暖如玉,看似淡而无味却似一杯温吞水,倘若在某个周末或是午后,细细品味,方才知晓,此中舒缓抒情才是人生所想所愿,而父亲自是那位品茶人。其实关于两人的初相遇,父亲母亲倒是显得口径不一,许是年份有些飘远,但且知晓,故事应是发生在西栅湖边,或许是母亲岸边读书,又或者是父亲船头吟诗,总之这其间某一种说法,便是二人的初遇。
初涉乌镇,那是幼时,南方多雨,夏雨一直缠缠绵绵,不愿停歇。沿着乌镇古朴的石板路蜿蜒前行,目光所及之处,尽是木质结构的亭台楼阁。牵着父母亲漫步在雨中的乌镇,精致的镂空木刻门窗、氤氲袅袅的雾气江面,夏雨淅沥之中,竟是又让我幻想起了古典女子,或许此等迷蒙幻境,只有古典美人才能与之相配。
徜徉乌镇,船在水中游,人在桥上走,百步一桥,桥街逶迤,桥廊错落。水、船、桥、树、屋等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看小桥流水,听船桨吱呀,邀清风细雨做伴,在乌镇的河中缓缓滑行,想象当年的词人李清照误入荷花丛中的情景,是否可以重演。此刻雨中的乌镇,似乎更多了一分诗意,静立在迷蒙的夏雨之中。
江南水乡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梦中的乌镇,小桥、流水、人家,还有穿着旗袍,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般的丁香姑娘。可十年之后,重游旧地,乌镇这一片故土,让我忍不住唏嘘叹惋。商业化的市镇气息,紧紧扼住我的喉,让人噤声不已。远远便看见了大红的“水乡乌镇,欢迎你”,张牙舞爪的雄踞着一片天地,死死咬住你的眼。心怀忐忑,步入乌镇,在这里,即使是一棵树,也可以成为拍照牟利的招财工具;即使是转角处一块巴掌大的空地,也被人不遗余力地开发成西式咖啡馆……
裹挟着汗味、水汽与浓郁的咖啡香,我逃到了一艘木舟上,木舟驶过一座桥,我怔了怔——陈逸飞画中的双桥!只是桥上的游人压的它不堪重负。人群拥挤笑骂声中,似乎传来它低低的呜咽声。
“阿婆,唱支船歌可好?”
一只青筋虬劲的手直逼眼前:“小费。”
那一刻,我哭的像个孩子,我又该如何去寻找木心先生所说的,“从前车马都慢”的乌镇呢?
采编部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