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节气,大雪也意味冬天到来,哪怕久居温暖的江南,也能感受到冬天来了。
最近几天一直阴沉沉的天气,一般这种时候,就要下雪了,现在雪,已经成了一个美好的回忆。
赣江岸边的故乡,冬季一般是会下雪的。近些年因气候变暖的原因,下雪的次数比小时候下雪的次数少了,雪也小了。
小时候雪下得很大,地上的积雪差不多有一尺厚。
小时候的房子比较集中,门前是一条可以大路,边上就都是小巷子。
从巷子往后面走几十米,就可以看见稻田,稻田的冬天会种上油菜,再走上200米就到了河边的草地。
那时候没有地方听天气预报,大人都是根据生活经验,一般都是阴沉沉的天气,估计天快要下雪了。
下雪前先会下一阵子冰霰子,冰霰子落到地上声音很响,“沙沙沙、沙沙沙”,落到地上比较容易融化,主要是地面的温度还比较高。
等地面被冰霰子覆盖成白色时,大片大片的雪花就开始飘落下来,房子上,草垛上,远处的山坡上,墙头上,枯树枯草上,猪圈草棚上,很快便变成了白茫茫的颜色。
天色也黯淡下来了,天黑的时间比平时早了许多。
早早吃了饭,由于天气比较冷,早早就上床睡觉了。
一直都睡不着,就会和弟弟聊起明天如何玩,聊着聊着就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总是父亲先起床,搓搓手,拿着铁锨和扫把,去外面扫到厨房的路,门口的路,去厕所的路上的雪。
我们起来,看到大地一片白雪,忍不住叫大人帮我们堆雪人。
先把雪搞在一起变成一个小雪球,在慢慢滚动向前,雪球就会慢慢变大,等到足够大的时候将雪球立起来就变成了雪人的身体。
在滚一个小一点的雪球放在上面变成雪人的脑袋。
给雪人头前面插一根红萝卜,做成雪人的鼻子,给雪人戴顶草帽,脖子上围一块红色布片当成围巾。
最后用两颗黑色的扣子给雪人做成眼睛,嘴巴一般就用小木棍弯弯就行,这样,一个像模像样的雪人就大功告成了。
我们围着雪人追着玩,把雪球扔向对方,你追我赶,笑声传遍了整个巷子里。
抓麻雀也是下雪后才做的事情,在远离房子的雪厚的地方扫出一块不大的空地。
找个给牛筛草的大筛子,筛子拉手上绑条绳子,伸向房子里面,筛子边上支根木棍,在筛子下面撒下些不好的秕谷。
关上大门,不叫外面的人进门,人躲在屋里,关上门,从门的缝隙里窥视外面的动静。
一会儿,就有麻雀、斑鸠等鸟蹦蹦跳跳地落到筛子附近,先东张西望一阵,看看没有人在附近,就蹦到了筛子下面的谷子那里,不停地啄食。
冬天,树木都落叶了,到处光秃秃的,鸟雀没有了可吃的食物,只好到人家房子附近找吃的。
在屋子里远远地看,看到筛子底下的鸟雀很多时,悄悄把绳子猛地一拉,许多鸟雀就来不及逃窜,被关在了大筛子底下了。
赶快跑到筛子边上,父亲慢慢帮我把罩住的鸟雀抓出来,用绳子绑住腿,就可以玩几天了。
不过抓来的麻雀、斑鸠养不了几天,往往就养死了,野鸟是不吃人喂给它们的食物的。
到井台上去的小路被村里的勤快人扫出了一条土灰色的路,早上到井台上挑水的人一边打水,一边讨论着:“好雪呀!瑞雪兆丰年!来年的收成应该好多了!”
挑水的村民偶尔走在积雪处,大大的布鞋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清脆的声音。
雪是好东西。每年下了雪,母亲都会用铲子收集些干净的新雪,放在一个大瓦缸里,用严实的盖子盖好。
雪水虽然颜色不漂亮,里面有些杂质,比不上深井水清澈,但把雪水烧开,放凉,在酷暑喝了有很好的解中暑药效。
在那个物资缺乏普遍贫穷的年代,上一年的雪水可以在暑天为人们中暑时提供良药。
母亲虽然读书不多,但知道“穷不离猪,富不离书”的老理,母亲年年都养猪,冬天会给猪圈垫上厚厚的稻草。
雪花纷纷,地上积一拃多厚的雪了,在大雪中骑着车赶路,哪怕你包的在严实,手冻得麻木了,几乎不知道感觉。
走在路上也能感受到阵阵的寒气,玩一会就会跑回家,回到家里,在炉子前烤烤手和脚,身上一会就往外冒气,那是被雪打湿的衣服。
记忆中最近的一次下大雪是去年,南方大部分地区都下了大雪。
雪后由于工作原因要从义乌去广州。原以为越往南雪就会很小,但事实证明我们是错误的。
我们从衢州往南进入福建三明市,还能看到山上的积雪很多,到了福建与江西交界的武夷山地区雪就更大了。
山舞银蛇的景象大概也就如此,最后在山里也被封在路上,等待了几个小时才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