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在听的时候觉得讲的很有趣,自己应该get的差不多了,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行文时,才发现自己既没理清逻辑,很多细节也没弄太懂,只留了一个差不多搞懂了的印象,实际上哪里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
复盘的过程挺难受的,几度没耐心继续下去,但坚持下来,就会发现,这样复盘一把才叫真的吸收成自己的,真的懂了,听的过程再愉悦,那也只是见识了作者的“懂”。
以下是我的复盘记录:
昨天听了煜全老师解读的給植物升升级,是一篇在美留学植物病理系博士生杨帆写的论文,它展望了科技进步将给未来的农业生产带来怎样的变化。
文中以一个基因修饰的成功案例为例展开话题,即植物也是有防晒机制的,它的这套系统叫npq(当日照强度超过光合车间的承受能力,植物就会把那些它无法处理的光能量转化成为热量浪费掉,从而避免晒伤)。日照过强时,npq数分钟内迅速启动,但当日照减弱后,npq系统却要几个小时时间才能完全关停,时间上的延迟造成了能量损失,并且使得光合作用效率大大降低,我们能够收获的粮食也就少了。2016年11月,一项针对npq系统的基因修饰实验取得成功,该实验使得npq既能快速启动,又能迅速关停,既保护植物不会受伤,又能实现增产20%,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突破。
那么这项突破,是否能够引发新一轮的绿色农业业革命呢,也未必。因为只要产出粮食这一目的没变,就必然涉及“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前者指种植什么,后者指怎么种,怎么管理,即便我们能提供npq强化版的种子,如果没有后期科学的管理,那也无法实现最终的高产出。
那“输出”部分怎么把控呢,作者引出了中小创新企业。文中举例了以色列一家叫phytech的植物芯片公司,它主要是给客户提供一个农场管理平台,即通过,给至于佩戴传感器,在土壤里放置感应元件,来获取植物生长信息及土壤湿度,田间微环境等数据,所有数据在云端计算,并汇总到用户的手机端应用。从而实现了实时监控和植物生长全过程的数字化记录,并且为用户决策提供建议,以保证低投入、高产出。目前这一农场管理平台已经可以为 20 种常见作物、水果提供服务,涵盖果园、大田、温室三种环境。
这对我们国家的农业生产是有着重大意义的,我们国家有世界最领先的“输入”资源,比如杂交水稻,但“输出”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政府和农业界的企业应该学习、引进先进的新科技,对现有体系进行升级和改造,实现中国农业的数字化、智能化。
(用时6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