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历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与中华文化逐渐融合,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而禅宗便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质的佛教宗派,那么,什么是禅呢?
什么是禅
禅就是通过何合理的方法让心灵获得“静”与“定”的状态的修行方法。古代印度有瑜伽、禅定等方法,而中国道家的闭关、儒家的静坐都与禅有着类似之处。既然都是求“静”与“定”,那么它们有什么作用呢?佛教认为通过禅可以调整身心,增强心灵的力量,减少烦恼,增加智慧(即“静能生定,定能生慧”),道家经典《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大致意思是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状态,通过这样的状态可以在万物的生灭中看到循环往复的道理),儒家经典《大学》中也有也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虽然三家关于静的修行方法和指导理论有些不同,但大体上它们都认为“静”与“定”是获得智慧、悟道的路径。从实用的角度看,“静”与“定”也是解决显示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必要心理素质(因为一个充满烦恼、失去理智的人是无法良好的解决问题的)。
中国的禅与印度的禅有什么区别
中国的禅与印度的禅最大的区别在于印度的禅更注重于禅定,即通过打坐、内观来进入定境、获得智慧的修行状态;而中国的禅宗对于打坐并不是十分重视,认为“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出自《坛经》),而重视的是智慧,并且进行了发展,认为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修禅,在日常生活中应对环境的刺激中去修,这需要唤醒我们的理性,时刻关照我们自身,在面对生活中的大小事情时,进行客观、理性的思考,当陷于情绪中时,马上进行纠正。
简单对比一下,可以发现中国的禅法更生活化、更实用一些,那么,是否参禅不用打坐呢?
修禅是否需要打坐
打坐、静坐等的目的是为了调整身心,为增强心灵的力量(定),获得智慧(慧)创建条件,如果不做身心的调整,一颗带着私心杂念的心想要获得心灵的力量和智慧是比较难的,很容易沦为“野狐禅”,因此,打坐(或其他让身心安定的合理方法)还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