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小时候,家庭经济尚且拮据,加上母亲的教育方式,零花钱是没有的。那个时候的性格比较文弱,虽然时常艳羡小伙伴们的零食、玩具,在母亲的绝对力量面前却也不敢“造次”。胆小如我,在强硬势力面前,明白就算“起义”,也只能是简单粗暴地被“镇压”而已,何必徒劳无功而返?且不如静候母上大人春暖花开时的恩赐。
基于此背景,偶然间读到了几遍文章,内容简单的概括一下,大抵都是时代的贫穷,让他们食不果腹捉襟见肘吧,或阴差阳错,或不懈努力,或偶遇伯乐,或兼而有之,他们的文字被刊登,得到了一笔在当时比较丰厚的稿酬。
金钱的诱惑是美丽的,童年的思想是易被煽动的,虽然不能完全领悟金钱的魅力何在,却萌生了为稿费而写作的冲动。目的并不单纯,结果自然是不得而知。
Part 2
初中的叙事文500字,高中的议论文800字,是我读书时期的标准作文要求。我偶尔能拿高分,甚至是年级最高分。高考语文133分(试卷满分150)推测作文得分应该不低。
你以为我在炫耀吗?没什么值得炫耀的,我并没有因为写作拿过任何奖项。而我在考试中取得的高分,纯粹是因为我总是擅长利用模板,巧妙的填空。而阅卷老师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让我钻了空子。(当然,这种投机取巧是不被鼓励的。)我真实的水平️是,除了真情流露的叙事文,其他的都很糟糕,尤其是议论文。这也导致了,每每老师拿起我的试卷作为范文全班朗诵时,念到一半就读不下去了。尴尬的不只是老师,还有我,以及同学们的莫名其妙。这种画面在我的中学六年里,发生了不少次。
但是,我很喜欢写东西。中学六年,我写过很多本很多本日记,我喜欢生活的点点滴滴。尽管我并不喜欢生活的每一点每一滴。那些被我记录的瞬间,每一秒都那么的细致,每一刻都值得回味揣摩。就像十八岁少女的梦,甜蜜,美妙,而又热情飘洒。阅读自己的文字,情绪还会继续涌出,情节好似仍在延伸。遗憾的事,年少轻狂,所有的日记本与我的青春一起,随风而逝。
Part 3
大学的时候才有了更多的时间接触网络,沉闷的生活仿佛打开了一扇五彩斑斓的大门。各种信息一股脑的钻进来,来不及细细筛选,就转化成键盘上指尖下的QQ动态、朋友圈。跳跃的都是日常的每一个活动,即刻的每一种心情,那时候表达的方式多是颜文字,时常还来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病呻吟。这大概也是我所属的许多同龄人的非主流文化产物?
自此完全舍弃了纸与笔。残留的是心里对本子的偏爱。直到现在看到漂亮的小本子还是会忍不住买买买,买回家闲置。
Part 4
我大概是暴露了年龄的,因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的快速传承与演变,不管是七零八零后,还是九零与零零后,我们每一代人身上的烙印都特别的有区分性。我不善言辞,唯独在文字上总是夸夸其谈,滔滔不绝。好在我的受众常常只是我自己。庆幸今天认识了《简书》这个应用,能让我有的放矢,也让我知道我还能写下去,越写越纯粹。用文字一泻千里的痛快是语言给不了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