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加强了输入,一有时间,我就静下来看一下书、听一下书,吸收一下新知识。
今天在看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格伯格的《向前一步》其中的一个章节,叫《如何找到你的人生导师》,让我重新思考起关于“导师”这个话题。
桑格伯格女士通过了一些自己的经历,谈到了对“人生导师”的理解和认识,我感到收获了一些脑洞大开的地方。好好思考和梳理一下,很有必要。
一、不要随便请人当导师。
桑格伯格在功成名就之后,遇到了很多人、特别是女性的请求,想让她成为自己的导师。面对陌生人的尴尬诉求,还有很多不具体的指导请求,其实“导师”是很难做出具体的指导的。
而对那些希望获得许可和帮助的人来说,把导师的力量、赞助看得过于巨大,却忽视了自己真正的需求,过于的依赖他人,也没有想过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
所以,我们不要随随便便地找人当导师,而是要双方通过努力,获得联结时,才能建立最强有力的指导关系。
二、导师期待被指导者脱颖而出。
桑格伯格说,导师对门生的选择基于其外在表现和内在潜力,本能地投资给那些才华出众,以及能因资助而真正受益的人。当被指导者能善用时间、真心接受反馈时,导师会继续为之投入。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期望被导师指导的人,一定要选择好时机、做好充分的准备,简单而明确的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导师的兴趣。不用夸夸其谈,而是直接了当、直达要点。
文中说,男性关注的是怎样经营业务本身,而女性关注的是怎样规划职业;男性想要答案,而女性则希望获得许可和帮助。
这样当我们和导师交流的时候,不用提“你愿意当我的导师吗?”这样无味的问题,而是提出一些有趣的观点或正在思考的问题。
每一次的交流之后,多思考和复盘,并立即开始“行动”,下次见面的时候及时反馈进度,这样的被指导者将会赢得更多的指导和建议。
三、导师不等同于心理咨询师。
文中举了一个小例子,我印象很深刻。
讲的是一个非常才能出众的女性,当每次做出重要决定时,桑格伯格经常会提出建议,虽从来没有用过“导师”这个词,但是在她的成长中投入了许多时间。但是这个女性却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导师,甚至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桑格伯格很吃惊,问她导师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她解释说,导师应该是“每周与她谈话至少1小时的人”。桑格伯格笑了,心想那是心理咨询师。
我觉得,导师就是我之前一直期待的“高人”或者“贵人”,他们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来指导我们,但是他的只言片语,可能就能帮我们解决问题,或者是说帮我指一条明路,站在高处帮我们分析利弊,这已经是很明确的指导了!
四、对导师坦诚直言,指导关系可以互换。
文中讲到了桑格伯格的一位下属,她坦诚直言,即使对方很难听得进去,但仍然坚持 ,帮助桑格伯格实现了应有的变革,还及时提醒避免犯错。这样“所有忠告都是基于忠告者自身的经验”,相同事业阶段的朋友之间也许能提出更加实用的建议。桑格伯格觉得她的那位下属在“指导”自己。
也就是说:没有人永远是导师,也没有人永远是门生,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是可以经常对换的。当你有足够的理解力、洞察力和学习力,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逆袭,都可以在某一方面超越自己的导师。
综上所述,我不再觉得“人生导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了,其实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只要我们努力得足够好、请教得足够恰当、行动得足够高效,我相信我们都能找到许多个“人生导师”,包括我们自己也能成为自己人生的导师!
(全文完)
我是日记星球182号星宝宝,正在参加第五期日记星球21天蜕变之旅,这是我的第66篇原创日记。纪录时间,成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