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京的那天,回家收拾行李,简单的和父母说了一句:我今晚就去北京了,是和一女孩去的。我妈就开骂了:中国的四个角都被你走遍了…………其实我挺能理解她为什么要骂我,因为从初六我就开始不在家,一直玩到要上班后又直接上班,根本就没有回过家。大过年的不在家,他们老一辈子的人会觉得不好,至于为什么不好,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我是对家庭没有归属感,至于在哪里过年,我倒是很无所谓,毕竟小时候的家,跟长大后的家不同了。
中途她还打了三四次个电话给我,这时候我就不能理解她了。又骂我,后面又自己主动打电话给我,其实我是不能接受的,爱自己的子女不应该是这样,有什么事情难道就不能心平气和的一起商量,什么事都开着你的大嗓门,谁吃你这一套。所以她打电话来我都是很敷衍的。
我这人的脾气就这样,一开始对我不好,往后要想弥补,我都是不接受的。
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剧《都还好》,姚晨主演的苏明玉,小时候被父母不善待,每次看到苏明玉回忆小时候的事,我看了很扎心,心里特难受。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只是让我想起小时候让我看到很多自己不想看的画面。
不知道农村是不是都这样,每天都有一户人家因为各种原因大吵一架,整个村都听得见。做为一个小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村子里,是受多大的伤害。
苏明玉的妈妈去世之后,她的哥哥苏明哲有事没事就打电话说开家庭会议,说这个家不应该散掉之类的话……我认为苏明哲就是一个自私鬼,为了稳固自己在苏家的地位,却从来不替他的妹妹明玉考虑过,她小时候爸妈都是怎么对待她的,这样的家庭会议还有必要参与吗?
看了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他们家单纯温馨,几十年生活状态平淡无奇、相守与沫。其中,写了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媛在家嬉闹的情节,他是女儿最好的“哥们”。
每每看到这,如果有机会,自己虽然不能和父母做成朋友,将来,我会和自己的子女做朋友。我想最好的父母关系,就是把父母当成朋友,说到底还是看父母怎么引导。
现在的越来越多电视剧讲述父母和子女的成长故事,说明了我们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吧。至于为什么我什么加个“吧”字,还是会有少数部分的为人父母没有这个意识,简单的称“放养”。
由黄磊、海清主演的《小离别》,可能很多家庭都会关于怎么培养孩子的问题上产生分歧,夫妻俩会因为孩子读书事而吵架。我觉得这是好的,说明父母都重视孩子的读书的重要性,父母目标明确。
我见过太多留守儿童,被爷爷奶奶溺爱,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小孩开心就好。
前段时间朋友她的工作发生了一件事,大清早就有人家长在那里等她,她问家长怎么了?事情大概就是他的孩子被同学误解,至于是不是误解,这种事情是查证不了的。他的爷爷后面和我朋友说:他从小就没有妈妈,不管是不是他,不管他在学校学得到知识吗,这件事绝对不能让他的受委屈,只求他这开心,还要求换位置……各种要求。后面才得知,他这个孙子:上课不认真、学习成绩不行、字写的不成字样,作业交不上来。
听到这里,挺可怕的。有什么样的监护人,就有什么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