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常规漫谈 之二十三
过去,各个学校都在进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教研方式,无论是走出去参观学习,还是请进来专家讲座,都是很大的一笔开支,对于一些刚刚起步的民办学校来说,是一笔大型开支,而且还收效不大。所以,近几年兴起了“校本教研”为主的教研方式。“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认为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中,同伴互助是最便捷、最持久又最现实的一种方式。集体备课是“同伴互助”的一种,因此,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便捷、最持久又最现实的一种方式。在集体备课中,老师们以一个共同关心的课题或问题进行有准备的研讨和分享,彼此敞开心扉和思想,形成一种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彼此分享、和谐共进的同事关系,日本学者佐滕学称之为“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在“合作性同事”关系中,“一个老师,要紧的不是忙着去否定,不是去证明,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不加任何改变。他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集体备课中,每位教师都应该是“坦荡荡”的君子,而非“长戚戚”的小人。
然而,在现实中,集体备课并非都如此,请看种种“怪”现象。
现象一:无“备”而来。集体备课时间到了,在教研组长张老师的催促下,教师们陆陆续续回到办公室。张老师先讲了些学校和教研室的通知,之后大家随意聊着其他话题。眼看时间过半,张老师才说:大家看看,我们今天备什么内容?老师们于是七嘴八舌,有说学习新课标感悟的,有说课堂教学的,有说单元测验的...最后,张老师确定一个话题让大家讨论发言,又临时指定小王老师做记录,时间一到,老师们各自散去。
现象二,集体备课等于集体备案。周三下午,某教研组开始集体备课。教师们纷纷拿出教案簿,按照惯例,由事先安排的李老师、宋老师分别说下周教案内容设计,然后其他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大家讨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练习反馈、板书设计等内容。剩余时间,大家就一起写教案。备课结束后,教研组长又安排下一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和人选。
现象三,集体备课就是“大一统”。 某学校严格集体备课制度,规定集体备课的终极就是形成集体意见,要求同年级同科教师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统一目标、统一重点、统一作业、统一检测。还让教师对教学重点难点内容的突破,对课堂教学及结构的研究,拿出统一的方法并按照实施,学校领导随机听课,检查执行情况。
现象四:集体备课一人唱“独角戏”。赵老师是学科带头人,也是备课组组长,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每到集体备课,基本上都是赵老师一个人在讲,其他教师认真记录,有时虽然指定了中心发言人,但随着备课的深入进行,往往又是赵老师接过话题,一讲到底,其他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很少主动参与。
现象五:集体备课只看文本,不看学生。某校集体备课开展得有声有色,十分计重教材和教学方法上的准备,他们安排教师学习课标、研讨教材,制定计划。还让教师分工从网上搜集教案、资料,制作成课件,有人就问了,要不要备学生回答:没有必要,只要把教学方案准备充分了,什么样的学生都能教。
现象六:照搬照抄与弃之不用。杨老师很看重集体备课,每次都认真做好记录;到上课时原封不动地按照教案的设计流程和内容不折不扣地进行教学。用她的话说,这样就不用再费时间备课了,拿着现成的方案去上课,多方便。江老师却不然,备课本总是随手一丢,看也不看。用他的话讲,备课记录只是给领导检查用的,对教学效果没有实际作用。
显然,以上种种都不是集体备课的初衷,也不是集体备课的操作规程,更不是集体备课的价值追求。“我们认为,集体备课就是把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研究和分析各类教材、确定教学整体目标以及找寻普遍的教学规律等方面进行相对的统一,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方式上,则不宜强求统一。我们应该将‘和而不同’作为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倡导把集体备课和独立备课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切勿使自己的思想完全被别人俘虏”,也勿“空手套白狼”,等着别人的“施舍”。
可见,目前集体备课还是流于形式居多,如何让集体备课真正达到目标,成为“校本教研”的一部分,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