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一年前有一本很畅销的书,武志红写的巨婴国。书中的有些观点过激,说大多数成年人虽然从年纪上已经满足了一个成人的标准,但实际的心理年龄却一直停滞在婴儿阶段。虽然长大以后我们发展了很复杂的行为能力,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的需求涨到很高地步,但它们全常常是一种防御,是两种婴儿时期没有被满足的原始简单愿望转化出来的。一个愿望是抱抱我,一个愿望是看看我。
上面这段话确实反映了如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我们以前根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确实中国对物质的占有欲确实稍高一些,毕竟每年全球奢侈品消费中,中国人占了不小的数字,这些也确实客观反映了中国人对物质需求的强烈程度。
武志红的得到专栏虽然我听了大半年,也确实让我意识到曾经不曾意识的问题,让自己的敏感度得到提升,但如果现在让我回忆一些切实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或者改变我们下一代的方法,似乎一时想不到什么明确的方法,这也许和武志红本身也是一个中国人有关,因为在我们传统观念中,总喜欢传达给别人一些道方面的东西,却很少把这些道方面的东西进行流程化,让每一个人普通人上手就能操作,这方面西方人就好很多,总是把那些中国道方面的东西拆解出1,2,3,4,让你看过理解后就能用的上,当然这些我在之前的一片文章提到过《从国学发展到西方清单革命》。这方面的话题其实能引出很多,比如为什么都喜欢进外企?外企即使员工辞职公司也不会受太大影响。可见流程化与系统化是对我们是很有益处的一件事。
对于前文武志红说的那些问题,老外确实对这些有一定研究,有一本叫《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的书确实值得每一位家长借鉴,这本书打破了传统我们意识到的教育孩子的观念,书中提到一个我们长久以来一直被忽视问题,情感引导。
有时候出门,经常会在一些公共场合听到婴儿哭,而且一旦这些婴儿哭的时候,他们的父母总是显得不知所措,有的干脆放任哭之不理,这样其实是会对孩子造成严重伤害的,让他们感觉没有安全感,虽然在意识层面他们也许不记得小时候哭的时候不被重视,可是这些东西却会被沉淀入他的潜意识,长大后就会展现出过分防御机制,出现焦虑不自信等很多心理问题。
既然说到了问题,我们首先梳理下传统带孩子的一些误区。
1.控制型父母
比如一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不许做这不许做那,在捣乱就不许看电视。这是一种很容易引起孩子叛逆的做法,一旦孩子自己有了能力,他们长大后会容易放纵自己。
2.放任型父母
与之相反的是放任型父母,典型的是孩子闹管不了,索性不管他,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缺乏约束感和规矩,从而很难融入社会团体形成归属感。造成网络成瘾等类似问题。
3.贿赂型父母
这类父母典型的做法就是,你考100分,给你买礼物。虽然从情理上我感觉这个没有错,但其实这类父母忽略的一点,就是让孩子把本应该对做事情应有的兴趣转移到获得奖赏的状态下,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容易陷入迷茫,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因为他们很难从感受到事情本身的意义,而直接陷入对结果的焦虑。
4.忽视型父母
比如孩子摔一跤,告诉孩子不疼不疼,类似这样的情况,就是忽视了孩子的感受,造成的结果就是如果孩子长大就会对别人感受不敏感。据说做过测试,那些学校中喜欢霸凌孩子他们辨认人正常和难受时候的状态,测试结果发现他们认为那些明显感觉不快人的面孔和普通状态没什么两样。
5.以消极后果作为处罚
我们首先要明确下什么是直接后果,什么是消极后果。
比如孩子看动画片而到点不肯吃饭,结果家人都吃完了孩子刚看完动画片过来找饭吃,这种情况下可以告诉孩子,只能等明天早上了,错过就没了,这样的情况就属于直接后果。而间接后果是,孩子把杯子摔坏了,惩罚他不能看动画片,这种间接做法很容易让孩子学会欺骗。
情感引导
明白这些传统父母容易陷入的误区后,我们有必要用一种全新方式化解问题,培养出一个长达后不在是巨婴,身心合一的成年人。
回想以前,我们小时候被总被教育什么是飞机,什么叫汽车,爸爸是谁,妈妈是谁,但却不曾有人教过我们什么是坚持,什么是耐心,什么是有趣?当然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这些情感类词汇相对比较难可视化,毕竟作为一个80后,小时候根本没有智能手机或者ipad这类视频播放工具,我们从小被教育世界,除去来自周围抚养我们的亲人,其实不曾接触过外面的世界。经常会在一些视频中看到熊孩子身影,可是为什么我们现实生活中会有那么多熊孩子?其实很重要一点就是孩子在遇到一些事情,想做但完不成时候只会本能用撒泼打滚这种做法,其实之所以他们这么做是因为他们知不知道怎么做更有效。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这里就涉及到西方人的了不起之处,情感引导工具。
首先训练一个孩子听话并不是简单告诉他听话,因为听话本身过于空泛,我们要做第一步其实是给孩子埋下一个种子。
比如带孩子去外面吃饭,先要告诉他不要乱跑,不要大声喧哗,耐心等待上菜,然后在去吃饭的路上重复2-3次,让孩子心理有个听话的概念。
即使这样孩子也许依然会表现出不耐烦等一些情绪,这个时候需要做的是体察孩子的情感,对孩子有关注。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被别人重视的而不是忽视的。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与孩子建立联系,也就是倾听。
倾听后给与孩子反馈,体会到他的生气等情绪。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告诉他我知道你在生气,而不是告诉他不要这样,因为孩子生气时候根本听不进去话,作为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反馈他的情绪,让孩子知道自己被重视,自然他的情绪就会下降。
接下来就是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在孩子做对了事情的时候给与正面肯定,让孩子记住。比如在吃饭时候孩子喜欢吃的东西好久不上,告诉孩子什么是耐心,通过上述一系列:埋下种子-体察感情-倾听-反馈-情感引导-最终孩子表现出耐心时候给与正面反馈,下次再出现类似问题他就会记住这种感觉,而这种体现出耐心的太状态,变成了他一种成功的感觉,从而激励他不断进步。
小结
巨婴国指出大多数成年人虽然从年纪上已经满足了一个成人的标准,但实际的心理年龄却一直停滞在婴儿阶段。
起根本原因是我们从小缺乏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的正确方法是,埋下种子-体察感情-倾听-反馈-情感引导-给与肯定。这样才可以培养出身心合一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