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吴军在得到栏目中写了篇《每个熊孩子后面都有两个不懂事的家长》,我看了很有感触。悲剧已经发生,孩子无法起死复生,但是这种事情真的需要全社会来一起发力。每个熊孩子的榜样都是其父母,古话说的好,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虽然还小,承担不了责任,但作为监护人的家长就要切实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结合今天看的芒格的书,我也来分析下其背后的心理原理。
每个人都有喜欢、热爱的倾向和讨厌、憎恨的倾向,在漫长的人类进化中,这两种倾向帮助人们团结族群,抵抗外族的侵入。记得一本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日本人还没入侵台湾的时候,赛德克人的几个部落杀的死去活来。当日本人侵略台湾时,赛德克人面对更大的憎恨,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但是喜欢、热爱的倾向和讨厌、憎恨的倾向会让人失去理智。结合到熊孩子事件,家长会对孩子的缺点视而不见,为了自己对孩子的爱而扭曲现实中的事实。面对对立面的一方,采取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态度,进入零和博弈的高成本状态。
过度的爱和过度的恨,都会导致人们的认知出现极大的偏差,有时候会促使人们为了帮助自己心爱的人而不惜进入自我毁灭状态。
对于熊孩子,父母的言行就是最好的教材,在他无知的白纸中,不懂事的家长暴力的在孩子的白纸中,画出了一幅幅可怕的场景。人类心理本身就具有避免怀疑的倾向和避免不一致性倾向。父母在孩子心中就是最高大最正确的代表,父母的所作所为不会被怀疑,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生存一点好处都没有,小小的心灵和肉身需要最亲近的父母来保护。慢慢的的长大,这些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在脑子里面一遍遍固化下来,去寻求改变的动力是很少的,去改变就意味着背叛固有关系,成本实在太大。
也许那些不懂事的家长根本看不懂我上面写的这些,但现实意义是,当我碰到熊孩子和不懂事的家长的时候,我可以利用这些心理原理来保护好自己和家人。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承担不起太大的成本,只有明白人先跨出友善的一步,让正反馈慢慢在社会中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