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1号到7月30号,不知不觉一个月的已经过去了,就这样不知不觉已经把那牛津树1学完了,回想这一个月,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对这段时期的总结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收获、不足、改进和建议。
一、收获
1.坚持
在收获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是坚持。坚持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一个品质,这一个月的坚持主要是习惯方面,每天两本对孩子来说不算很难,孩子是可以完成的。对于牛津树这一套绘本,孩子是比较喜欢的,主要是喜欢看里面的内容,但对琪琪来说真正要读起来,从一开始她都不是特别的喜欢,她只喜欢表演,但是这一个月下来应该是在中间第20天左右的时候,有一个很欣喜的发现。我们一般都是晚上读的比较多,一天晚上晚上我说:今天时间比较晚了,我们洗完澡去床上直接睡觉了,然后她说那两本英语书不是还没有读吗?我当时挺惊讶的。不管孩子喜欢还是不喜欢,当我们用心一直坚持的话,会帮助孩子内心形成一个这样的习惯。每拿到一本书的时候,不管以前表演过没有,她都会再表演一遍,这套书真是太受孩子喜欢了,要不然每天这样有不喜欢的事情在里面还能一直读着,真是太不容易了。
2.复习
第二点收获是关于复习,这个复习一是深度复习,之前虽然说和孩子一起看了,但基本上就是她听一听,然后玩一玩就过去了,这一次是基本上是能够深度的读下来,虽然读的不是那么好吧,但我觉得孩子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另外一点复习是对书的理解,有些书复习过读过表演过,她可以说出来,而且特别喜欢再表演出来,比如她特别喜欢 presents for dad的那本书里面,她也总喜欢送我们东西,所以总是拿着一个礼物就跟我说present for mom……
3.经验
跟孩子在一起学习也好或者是做其他的,我觉得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磨合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出现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和处理,虽然在这期间我也做的不好的时候,但是我觉得我们会慢慢摸索出当孩子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去解决。现在孩子们一般都是在幼儿园阶段,很快上了小学之后会有更多这样的问题,可能也给我们积累了一些可以处理家长和孩子这个矛盾冲突的经验吧。重要的不是学什么,而是怎么学,在这个过程中和妈妈在一起学习的体验是怎么样的。
二、不足
不足一是琪琪读书方面,她不是特别喜欢读,所以在读的时候很多情况下,她是因为听得多了,然后再跟着点读笔,她直接可以读出来。有些读不会的地方,基本上就是自己糊弄过去了,然后我会给她纠正,她会很烦躁有时候就没有纠正。第2点不足是在心态上,我和她的心态上都有一些不足。对于琪琪来说,她有很多的畏难情绪,玩起来很好,一读到长的不会的时候她就不愿意读,再一个是我给她说的时候她会不乐意不高兴烦躁。我的不足是我会容易急躁,特别是刚开始拼读和书本分开的时候,读书还好,但是一到拼读不高兴而且时间长她就不想干了,就像我平时在工作中一样,我比较喜欢我哪一件事情一下子把它做完,所以有时候不自觉的在跟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候,我也有这种想法,要一下子把两本书读完,但有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她是不是累了,是不是很困了,是不是情绪不好了,我觉得这一点是需要我去调整的一点。
三、改进
提到改进,接下来再进行牛津树二的时候,我就提一个字就是稳。我觉得这个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稳扎稳打,对于每天一本书这个量不大,孩子每天能够坚持熟读并且读会和理解就是比较好的一个基础,第二个稳体现在心态上,我觉得需要有更加稳定的平和的心态,一方面我觉得现在这个阶段,可能我们想的比较多的是为孩子打下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的基础,让他以后能够在上学之后觉得比较容易一些,陪孩子玩啊了解更多啊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是在孩子每天读以及在这个读的过程当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怎么样去帮她解决困难,这也是晓丽经常提到的。我觉得这个是需要慢慢去磨合和学习的。
四、建议
最后一点是关于建议,我有三点。
1.负责
其实前天晓丽没说每个人多关注和多坚持时我想到了,这个群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要去负责任去用心的去做,所以不能仅仅依靠晓丽一个人去给大家纠正读音,或者是去督促每个人,大家都是这个群的负责人,需要每个人都用心去督促大家,这样我们才能够一直走得远。我这方面做的很不好,平时工作忙看手机少,放假在家时陪孩子弄这弄那看的也不多,有时看到了也没有及时发言。
2.分享
这个分享可以是在孩子读书方面的分享,可以是玩游戏方面的分享,也可以是跟孩子互动过程中的收获以及挫败感的分享都可以,这样能够让大家了解的更多,能够学习别人的经验,同时比较挫败时也是让大家能够去排解的一个出口,我们互相帮助。
3.坚持
那天突然想我们从牛津树一开始,如果能一直坚持读到牛津金树八、九、十,可能在孩子上小学初中这个阶段,那每一个孩子都挺不简单的,所以只要我们坚持下来,和孩子一起坚持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再有一点我觉得可以再适当的给孩子增加一些新的内容,比如说我们可以增加一些之前我们基本上都会有廖彩杏的100本书,可以一天看一本或者是孩子感兴趣的其他的读物当作泛读的内容,这个当做精读的内容,泛读和精读相结合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