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在何时思考人生?
――题记
我从未到过梵净山。冯玲在文中说“梵”这个字似乎应该存在于本身有宗教信仰的国度里,比如印度或者斯里兰卡。我不知道这些国或者他们的佛教是怎样的,但在过去数年里的所知所见所闻,让我觉得“梵”就是这华夏古国千年里深山古刹间透出的神秘与幽远。它停留在这片土地上,更属于这里。
文章共有三段,而整个第二段则描述了作者洪玲一路上山时的风景和心情。乘小巴时因山路的陡直而胸闷,坐缆车时因悬空的高与险而忐忑。而我确也曾和文中她所说的之前一样,觉的缆车就像是玩具一样,。其实只是因为山势不同。下了缆车,步行上金顶,似乎也很远。这种远读上去有一种无可奈何。只因要去那既定的目的地,去观赏那为人称道的美景。仿佛宿命一般,我们向前走着。我的每一次旅途亦是如此。会累,会忧心,会想要回头。但有一股无名的力量驱使着脚步在休歇后往前。无论如何,都要往前。因为半路折返,会心有不甘。追逐美景的路途中总有我们苍白的汗水,所以那美景也兀自的存在于看上去很遥远的地方。你看,只为一眼所看到的那仿佛从天而降的那一座蘑菇石。
读完那一小段的蘑菇石,让我联想到《西游记》中那生有九窍的仙石。在吸收了日月精华后化为石猴,成为一个与天齐名的孙悟空。从他遁入那仙凡道中,他就在思考他的一生。天地赋予他灵性,让他知生死,通天命,为的也许不是让他成佛,而是作为那芸芸众生里一个平凡的生命活过并活成自己。在这世间,我们会遇见千千万万的人,踏过千千万万片土地,看过无数让人心神为之震颤的风景,等待年华老去,最美的便是因此而存的回忆。生命是那样鲜活,其实又需思考什么呢?最为人津津乐道的难道不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毁生死簿、取经路上降妖除魔的一系列精彩事迹吗!是否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已不是重点,也少有人去关心成佛后的孙悟空去了哪里。因为故事已经结束。
越是游走名山大川,越是旅行,人的欲望就越会减淡。当我把无数壮观望进眼里,放进心里底,胸怀一下子宽广起来了,那些生活中冗杂的事情便一件一件隐藏身形。当心情不再是烦躁不安的,变得宁静起来了,我才会想起来去思考过去与未来。那不是一种担忧,而是一次梳理,让我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从而回到我自己。
最后摘抄一段文中的结尾作为结束,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正是这段文字才让我有了笔下所思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