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说 魂牵梦绕魂青石湾
1、重回青石湾
迎着清晨的太阳,林晓芬乘着一辆银白色的轿车,缓缓地驶向距延安城三十多里路的桃园乡。
车窗外的习习凉风吹在晓芬的脸上,只见她的脸颊上泛起了淡淡的红晕,此刻,她的心情一点也不平静。
是风吹得么?不!不是,是此刻晓芬的心,象潮水一样激荡,越往前走,她的心是越来越不能平静。
晓芬要去的是桃园乡、青石湾生产队。那是半个世纪前,晓芬生活了四、五个年头的地方,几十年过去了,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以及队里的老老少少,都在晓芬的脑海中历历在目,从未逝去。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不知不觉,晓芬竟步入花甲,也就是这几年,这种怀旧的思绪是越来越强
当年,她同成千上万的在校学生一起,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来农村插队,就连户口都迁到了青石湾。
而且喊的口号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扎根农村一辈子”,也就是这一轰烈之举,让晓芬的命运跌宕起伏,走上了一条让家人及自己都意想不到的路。
车行驶在路上,很是平稳,可当年却不是这样,尤其是桃园乡后的公路,全是石子路,穿着鞋走在上面都硌脚。
公路上汽车不多,偶尔开过来一辆手扶拖拉机,都会扬起一路的黄尘,眯得人眼睛都睁不开。
现在可大变样了。 这几天晓芬回到延安,延安的变化大的她都认不出原来的模样。到处高楼林立,公路平平展展。街道上车水马龙。
就说这独具陕北特色的窑洞,虽然高楼拔地而起,而底层却仍是窑洞风格,一孔孔窑洞依次排开,像是要把陕北窑洞的记忆,印刻在所有过路人的脑海里。而且向他们宣告:这就是陕北!这就是延安!
字数:639
微信小说 魂牵梦绕青石湾
2、插队
那是1973年冬,晓芬与她的二十多个同学一起被学校分到了青石湾来插队落户。
青石湾在桃园乡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生产队。
队大,人稠,石头多,土地少。在队里的后山,是座座青石山。那里的青石是远近闻名。
队里多数的社员住的窑洞,都是青石箍成。这种窑洞既结实、又漂亮气派,且经久耐用。还有的人就住的是土窑洞,他们只是用青石接上窑口子,就是面上看是青石窑,里面还是土窑洞,他们觉得土窑洞冬暖夏凉。
社员们家家窑里都有一盘大土炕,七十年代延安的冬天,那可是滴水成冰,在窑里烧火做饭,炕被烧得热热呼呼,相当一个硕大的恒温暖气包,窑里一进去,立刻感到暖烘烘的,好不温馨。而夏天的窑洞却是非常得凉快惬意。
石头多了,土地就少,土地少了就打不了粮食,石头又不能吃,外边人想来买些石头吧,上面的政策不允许,只要是有经济利益的事,都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来割。稍有嫌隙,就会被当典型来抓。
城里人被割了资本主义尾巴,就会被遣返到农村,农村人要是被割了资本主义尾巴,那就得送去劳教。
青石湾的人在七十年代仍吃不饱饭。地少不说,都在离村很远的山上。村民们只能种些荞麦、谷子、玉米、高粱之类的杂粮。社员们的主食就是窝头、然饭。而用荞面做成的发糕、饸烙,大家都把它当细粮来吃。
微信小说 魂牵梦绕青石湾
3、吃派饭
知青们来到队里,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吃饭,同学们被分散派到社员家吃饭。 晓芬被派到一个名叫“玉玲”的女子家中吃饭。
玉玲看上去有个十八、九岁的样子,她家六口人,爸爸、妈妈,还有三个弟弟。吃的饭大体分为两类,不是窝头,就是小米饭,小米饭做的比米饭稀,比稀饭稠,村里人管这饭叫“然饭”。
玉玲娘切了一小盆自己淹制的咸菜,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就围着这一小盆咸菜,就着下饭。 玉玲的几个弟弟,穿得衣服又破又脏,吃饭的时候总是用筷子争抢着夹盆里的咸菜。尤其是那个老三,鼻涕吊着,急了用袖子一抹,而且最霸道,干脆把盆一个人占住,不允许别人吃。
玉玲的娘不停地吆喝,根本就无济于事,那孩子就是不听。
因为有是外人在,只见玉玲的爹瞪着眼睛,一声吆喝,那个捣蛋孩子才把菜盆推到一边,自己缩到炕圪崂吃饭去了。
晓芬看到眼前的阵势,就没了食欲,她说了句“ 让 孩子们吃,”自己呢,光吃饭,不吃菜。
好在,在玉玲家吃了两天饭,队里又给她换了一家,这家人男主人叫来旺,来旺是队里的副队长。
晓芬一进窑,看到窑里整齐干净,跟玉玲家大不一样。来旺的媳妇人较清瘦,长相一般,穿得干净利落。这家人吃饭跟玉玲家不一样。
虽说也吃咸菜,却是另一种吃法。每次吃饭,她也是切好一小盆咸菜,然后拨一小部分在一个碟子里,端到炕上,放到小饭桌上。
来旺和晓芬坐在小炕桌的两边,过一会,来旺的媳妇就把盆里的咸菜给小碟子里再拨一些。来旺也有几个孩子,都被大人赶到灶火圪崂去吃饭,不让他们上炕。
媳妇围着围裙,给大伙们续饭、添菜。
来旺家的咸菜,颜色黄亮,味道爽口。只听媳妇说,腌制咸菜是村里家家户户每年秋冬必须做的。自己都得腌制两缸菜,起码得吃个小半年。
晓芬觉得饭吃得舒心,劝来旺媳妇也快吃,媳妇笑盈盈地说:“不急,你们先吃,”来旺也说:“你管你吃,吃了饭还要出工呢。”
晓芬在来旺家还吃过一次高粱面发糕,那发糕,颜色看上去黑乎乎的,吃起来虚腾腾的,非常好吃,就是在城里也没吃过这么独特好吃的东西。
晓芬知道,队里是轮换着社员家给知青派饭,不由的想,下一家会是谁家呢?吃饭会是什么样子呢?
正在这时,队里召开了干部会,认为20多名知青 天天派饭吃也不是个事,既是来农村插队落户来了,口号喊得就是“扎根”,那就要做长期打算。
晚饭后,知青专干吗玉民来到了知青院,找到知青组长,传达了队里的会议精神,决定办知青灶。知青组长一听,立刻配合。
经过讨论,马上决定,每月抽调一男一女两名知青做饭,男的负责担水、劈柴、下菜窖等重体力活,女知青主要负责做饭,同时强调二人要协作配合,保证得让劳动回来的学生们吃上饭。
这样一来,倒打消了晓芬的顾虑,知青们吃的一锅饭,再不用担心吃象玉玲家那样的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