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
问题少年李小龙,男,15岁,现初三学生
他很单瘦,矮小,进入我校从初一开始在班上就是一个很调皮很好动的学生,上课不专注,喜欢与别人打闹。老师找他聊天指导,也惩罚过多次,他认错态度好但教育效果很不好。据同学反映他在外面时常社会青年混在一起,有抽烟行为。后来有一次被一位老师发现他在学校公共厕所有偷偷抽烟行为。
我们经过电访、约访与实地走访了解,孩子的家庭是出了问题的。早在他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母就已经离婚了,而他被判给了自己的妈妈。但事实上,他的妈妈现在在外地打工,他一个人住在长沙的一套租住的房屋内,很少陪伴他,而他的爸爸也已经再成家,在另外一家地方居住,带着他弟弟也很少管他。而他的爷爷奶奶年龄大又住的远无法照顾到他。因此在事实上,他也就成为了一个孤独的留守儿童,成了一个无人监管的“孤儿”。那么他与社会青年混在一起,沾染了抽烟等不良习气,在学校惹事生非不爱读书的原因就很清楚了。
案例分析
通过对李小龙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及其行为综合了解分析,他沾染抽烟等不良习气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寻求安全感。他们认为抽烟可以起到防御作用,别人就不会把他当做文弱孩子从而不敢欺负他。
2.追求归属感。从众心理,抽烟可以让他在无形中融入到社会青年的圈子,有一种身在大家庭的感觉,不再孤独。
3.家庭教育不够,导致缺少基本的陪伴、关心与监管,从而放纵自己。
4.自卑,逃避现实的手段。他由于缺乏监管,在学业上受到挫折,同时家庭学校都不理解他的时候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抽烟能起到麻痹自己的作用,从而使自己在心里上可以逃避现实。
5.生活上的挫败造成心理上的挫败
他在生活上的挫败造成了他心理上的挫败,他开始变得对自己没有信心。如此一来,就会感到灰心丧气,不想完成该完成的事,也想要逃开那些一般性的方式方法,并尽可能地不走社会上大家所公认的坦途,一意孤行地不走寻常路,通过另辟蹊径来得到一些心理补偿,用优越感来填补其缺憾感。一旦孩子丧失了信心,就会被快速满足渴望成功的心理所吸引,因而想要抛开自己在道德上对社会负责的义务,并以违反法律的方式来凸显自己,这样,就能感觉自己是个征服者了,实现起来也比按照社会既定的模式要简单多了。不过,走上此类捷径的人想必明白,虽然他表现出来的样子是英勇强悍的,可内心里,却一定是胆小无助的。他们只会做那些自认为稳妥的事,并确定自己能够成功,好以此向他人显示自己是非凡的。
帮扶引导
对于李小龙这个孩子,当了解了他的相关情况后不管是班主任还是学校,我们都怀着一种怜悯同情与心疼。为此,我们一起商议要想办法帮助这个孩子。
1.在校内的关心教育与重构其自尊与自信
班主任在生活中关心他,在学习上指导帮助他。保持对他的监管,关心与锲而不舍的耐心帮助指导与宽容,发现他的一点点进步及时肯定,包容他的错误。
而我作为学校的教育处主任在他抽烟等违纪的时候,也找过他,一方面是和他平等耐心的沟通交流,告诉他吸烟的危害,让他感受到尊重与温暖,还有很多人真正关心帮助他。另一方面,在思想工作的基础上我也没有姑息他的放纵,我们秉承着犯了错误,一定要接受适当的惩罚的原则进行处罚,但这种处罚不是纪律处分或者是批评处理,而是通过重构他的自尊与寻找自我价值感的方向来进行的,需要他帮我们打扫校园内某些卫生,校内需要文明岗值勤、帮助我们一起收发物件等。这既拉近了双方的关系,同时也让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找到做好事之后的成就感。我们也及时的给予他表扬与点赞。在每隔几天或一个星期,可能都会以此为契机来加强这种教育以及一种润物无声的监管和对其信心的重构,形成对他的一种长期的关心教育。
2.点醒家长,给孩子温暖
学校教育处与班主任老师联手,在做好上述事项的同时,如果不能解决孩子回家及周末监管及家庭教育的问题,那么我们这些方法都可能是无效的。为此我们上门进行了家访。没想到已是晚上7点多,孩子一个人还没吃饭,当时班主任请孩子在面馆中边吃边聊。他妈妈在外地工作,爸爸住另外一处。我们又约访了他妈妈,也约访了他爸爸。他妈妈表示很无奈,因为工作原因暂时没有办法陪伴。后来我做通了他父亲的工作,要他把这个孩子带过去一起,关键是他还有一个亲弟弟在他父亲身旁,正好一起,通过家长多陪伴,给予必要的关心与监管教育。孩子也同意了我们的意见。同时我们继续与他母亲保持联系,指导她加强与孩子联系,偶尔给孩子买些东西,注意关心等。也请过他爷爷奶奶过来,一起商量怎么关心帮助孩子。
通过我们的努力,孩子慢慢上课开始听课了,也很有礼貌,遇到老师能主动问好。在家因为他父亲的监管,也减少了外出。一学期下来,还有了蛮大的进步。抽烟等不良习气在我们家校协同的爱的监管下也不见了。
孩子出现了问题一定是关系出了问题,只要我们能够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帮助他重构好关系,一定能解决很多教育问题。作为成人的父母与教师,要用自己美好的情感去唤醒和影响我们的孩子,努力使他们形成作为一个健康的人所必须有的美好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