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走就走的旅行
中午午休,在公司茶水间,汪蓉蓉遇到程经理,跟她分享了她大表姐的一件事情。
“我大舅家的表姐,今年31岁是一个7岁男孩的母亲,因为夫妻沟通相处可能不太和谐,老公和儿子长期住在公婆家,10年前,通过家里的关系进了爸妈工作的单位上班,本来在服务窗口,因为经常被人投拆,领导没有办法,调她去了后勤岗。上个月底30号和我发了20多条微信,说羡慕我在西安的工作,自己在家里的小县城事业单位里能力都被埋没了,觉得家庭和娃也把自己拖累了,想去外面闯一番天下。这个月初,表姐说突然想去日本玩,就跟单位说身体不舒服,请了一周的病假。现在正在东京浪〜”。汪蓉蓉说“有时候,还挺羡慕表姐的,我也好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向着我的‘远方’飞奔而去啊〜”。
程经理笑道:“恐怕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你所说的‘诗和远方’,我现在不正在看《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吗?‘远方’ 和 ‘当下’,蓉蓉,你怎么看?”
“远方” VS “当下”
几年前,有个中学的心理老师顾老师从学校辞了职,写了一封简短又文艺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信在网上疯传,触发了毎个人心底的"辞职梦":有一天能跟庸碌无为的生活说再见,转头奔向别处的生活。"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正是对庸俗生活的一种表态、一个宣言。
哪个时代都需要英雄。英雄就是要反抗我们想反抗又不敢反抗的势力,做我们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我们从英雄故事中吸收力量,寻找榜样。对于每一个深陷琐碎的日常、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透过窗户遥想外面世界的人,这封文艺的辞职信足够提供想象的素材,成为我们编织英雄梦想的线索。十几年前,"80后"刚出来混社会,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说这代人会成为更自由、更自我的一代。等他们工作了、买房了、结婚了、生娃了,人近中年,发现生活的压力和束缚一样没少。现在轮到“90后”来重复这个过程了。按梭罗老师的说法,很多人都牛活在平静的绝望中。但我们对生活的幻想还在,有时候这种幻想还在心里隐隐作痛。这时候出现这么一封任性的辞职信,自然提醒了我们曾经的生活理想。它就是现代俗世中的英雄故事。
时代还是有些不同了。最近一段时间,我身边越来越多有勇气和才华的朋友,开始选择自由职业。我羡慕他们的自由,也敬佩他们的付出。人能忍受辛苦,但很难忍受停滞的感觉。他们在努力探索生活的可能性,这真好。
只是,生活并不会就此停止。没了体制或工作的束缚,其他的束缚又来了。
后来,顾老师如愿出走,跟爱人开了一家旅店,他们投入百万元的旅店,旺季时尚能客满,淡季时几天都没一个人来。偶尔来一个人,还既不住店,又不喝茶,就是来找她拍照的。还有人要求她写"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信箋留作纪念。"写一张不行,还要写五张,说要拿回去送人。感觉特別难受。”顾老师抱怨道。
*远方是药也是病
正常情况下,所有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那个“远方”,也就是自己的目标,现实与目标、远方与当下之间的落差让人产生动力,推动人为了“远方”为了“目标”不断去努力和行动,从而使人生变得更加美好。
另一方面,从你当下所在的位置去看“远方”,中间那一段漫长的距离就容易成为你对生活焦虑的源泉。每走一步,你都可能会抬头确认目标,然后在心里嘀咕:“咋还没有到啊,好让人着急啊“。如果你有减肥的经历,想一想,每一天你上秤时的情景,哈哈,是不是似曾相识?
*琐事vs正事
一个人很容易把“正事”当成“自己的时间”,而把琐事当成“占用了我的时间”。就好像这一段时间不是自己的。有的小伙伴,还把上班的时间当成“被占用的时间”。其实真像是,不论是上班、还是下班,不论是排队、还是办事,不论是陪伴孩子,还是陪伴父母,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时间”。在紧紧地吸附于每一个时间流上。
得道高僧说:正念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眠;而我们也吃也睡,却是千般挑剔,万般拣择。一件事情是不是琐事,与事情的性质无关,而与我们看待TA他的态度有关。只要不轻慢,无分别,以庄重的态度去面对,即使洗碗这样的事情,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汪蓉蓉的行动
汪蓉蓉做了如下行动:
1.为自己的其中一个兴趣定了一个1000小时的计划,每天坚持1小时。
2.每天上班前,想清楚自己的3个任务。每天完成此3个任务。
3.把这句话打印贴在自己的办公位上:
“担水劈柴皆能悟道,翠竹黄花无非般若。”
”如果自己没有任何改变,即使到了‘远方’,他乡还是会变故乡。”陈海贤老师说的这句话,汪蓉蓉很认同〜
小咖蓉蓉,接下来会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发生?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