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在世间自足且幸福着。
在审美的世界里,反而会获得越来越多的安全感与认同感,获得某种治愈,久而久之,也便有了丰盈而自洽的人生。恰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人生艺术化”,在美中,“慢慢走,欣赏啊。”
审美上瘾的感觉是一种自我疗愈,让他去留心细节,真正去关注自我,关心自我与周遭的关系。把每个细节打磨得精巧,是一场艰难而有趣的磨砺,自己竟然慢慢也成了理想中的那个人。
殊不知审美这般瘾,从古至今如心电图一般,只会时高时低,却不会间断或终结。而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瘾,无疑是在螺旋上升的,渗透在我们每一个心怀美好的普通人,有时焦虑了对未来的期待,有时也美好了当下的生活……
审美偏好,无形之中代表对生活的态度。这大概就是审美有瘾的表层原因——物质条件好了,渴望基本满足之外的精神愉悦。
审美,早已经有意无意地参与构建我们的自我身份了。
当下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专注几个小时已经是太难太难的事情,我们越来越没有耐心像往昔一样,用很久的时间读一本书,听一场戏剧,等一个人。时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效率。我们被定义好的时间裹挟了,而审美正是松绑时间的,或者说是重新寻获自我时间的。
小小的生活,在小小的审美苛求中渐渐鲜艳了起来。
原来,审美在合理的范围内有瘾,心灵会不自觉地飞翔起来。
审美之所以会缓解焦虑,还是在于这般自我尊重。自我尊重久了,就成为生活惯性,成为一种稳固的、可传承的生活。让我们在不安的时间里,得以停留。
审美走到深处,早已不是单纯的占有,而是对生活、对人生、对永恒,生生不息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