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放下”一词博大精深,应当有很深的出处才对,可惜在网上搜索不到关于它来源的信息。
说到“放下”,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它后面应该跟的是什么词。比如:放下屠刀、放下爱恨、放下名利。相比之下,很多时候,放下名利比放下屠刀、放下爱恨更难。
这便如张岱在《陶庵梦忆》的自序中所形容的那样,名利“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放下名利,谈何容易?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想必大家都会吟唱,作者是年少成名的贺知章。
这位贺状元宦海沉浮五十年,到八十岁才告老还乡,修身求道,被朝野称赞为急流勇退。看来那个年代死到任上才算正常,他这算提前退休。
大家都以为他放下名利了吧?其实不然。《陶庵梦忆》中记载了他一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贺知章告退后求道。曾以一夜明珠赠道士,求得道之术,道士随手拿这颗珠子换了一个饼,贺懊惜不已,八十岁也恨不得跑上去抢回来。道士说,你悭吝不除,怎么得道?要回珠子还给了他。
他都八十了,和得道长寿相比,还是名利重要。他还是没有放下。
那么真正的放下是怎样的呢?我觉得,放下绝不应该是出于无奈,是走投无路之后的选择,也绝不是哗众取宠,迎合某种需要。放下,应当是你主动的选择。这选择合着你的心性、合着你的意愿、更合着你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