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家长们对于亲子关系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棍棒教育在现实生活中逐渐隐退,赞扬在生活中运用的越来越多。我听到的赞扬最多的就是这几句:你太聪明了!你真可爱!你真棒!你真是个乖孩子!确实非常符合这个词的定义:动词,表示对一个人进行称赞。
那我们来看一个不一样的“赞扬”吧,宋丹丹在她的书《幸福深处》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儿子巴图生病,我对小阿姨说:‘我发现巴图和别的小孩儿不一样,别的小孩儿吃药都哭,可他从来不哭,他不怕吃药。这一点他和别的小孩儿真的不同。’然后我把中药端给他。他捧着碗,烧得红红的小脸一副紧张的表情,闭着眼睛一口气就把药喝下去了。我们大家都赞不绝口。从那次起,多么苦的药他都不怕。”
可爱的宋女士说的这段话是不是有什么魔力,能让怕苦不肯喝药的小孩子端起碗来一饮而尽?只是夸一夸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是长期效果。赞扬确实是非常让人心生愉悦的事情,一句简简单单的表扬就可以让小朋友欢呼雀跃。我却在生活中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内容。
赞扬对于小朋友来说,很多时候很像是精神上的贿赂。会使小朋友认为只有我在做得好的时候才能得到肯定,才有资格得到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在我做得不好的时候我就只能够得到责备,甚至辱骂,不配得到家长的和颜悦色。在一种情况下,这种感觉会尤其的明显,就是孩子的祖辈带养孩子,他们的期待往往低于父母,很容易说出一些表扬的话,比较而言孩子就表现出明显的依附于祖辈这边,有意在行动上疏离自己的父母。谁夸我我就跟谁好。当我这样讲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有违我们赞扬小朋友的初衷?
赞扬会成为小朋友在一起相处的时候争夺的对象。在家习惯了被带养人赞扬的小朋友,在外面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时候会轻易地,因为被赞扬的不是自己而嚎啕大哭,甚至大发雷霆。这些时刻很多家长都是头脑一片空白的,完全不明白小朋友这样做的原因。这时候的赞扬已经变成了小朋友的一种私有物品,代表着父母对自己爱,是不能够被给予别人的。
习惯了只接受赞扬的小朋友很难接受行动失败。 心理学家H·G·吉诺特通过研究发现,“幼儿受到过分表扬,觉得自己不值得表扬,反而感到不安”。他们已经在大人的夸奖中沉浸太久,习惯的认为自己在某事上的成功,是因为天然的聪明,认为这是自己的一种天赋。当遇到困难,很难达成自己的成就,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在这方面不够聪明,然后匆忙调整自己的目标快速成功,来获得他人的赞扬。
细细想来宋丹丹说的这段话,是简单的赞扬吗?这明明是活生生的鼓励呀!鼓励和赞扬这两个很类似的动词,都是表达自己对他人的认可的。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赞扬和鼓励在使用的时候,针对的具体对象和内容指向是不一样的。赞扬的具体对象一般都是直接指向的人,在育儿方面就是针对小朋友,常见的表达是开篇的老四样,基本是人物+形容词的形式。鼓励针对的对象对往往是小朋友的行为,比如说“乐乐把玩具分享给了你的好朋友,我觉得这个做法非常友好!乐乐一定很喜欢和你做朋友。”“你把读过的绘本都收到了书架上,摆得真整齐!”基本是描述小朋友主导的事情,加以正面的评价。
赞扬的长期效果是让孩子习惯于依赖于他人评价,鼓励的长期效果在于它能让孩子内在生长出自信。习惯了被赞扬的的孩子,可能会过度在乎他人评价,在长期的成长中变成讨好者和总是迁就别人认可的人。这些孩子可能会形成一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一旦没有得到他人赞扬就会失去做事情的动力。长期被鼓励的孩子,很容易明白事情的正确做法是什么,因为这在家长在鼓励的言语中已经说明的非常清楚。他们内心很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成就自尊,会把更多的精力和情绪用在自身的行动上,不断进步。
赞扬的使用往往局限于一件事结束以后,仅有正面结果的情况;鼓励是面向事情的发展过程的,整件事发生的时间都可以应用。就像在宋丹丹儿子喝药的故事里,在事前就对期待的结果提出了明显的肯定,孩子受到激励就能给自己赋能,信心百倍的去克服困难。习惯于单一使用赞扬的人,很多时候会吝啬于除了简单的赞美之外的激励,他们关注的只有结果。成功了就有赞,失败了面对的很可能是劈头盖脸的数落,这样孩子在面临挑战的时候就会非常紧张,战战兢兢怕出错,这本身就不利于成功的实现。
鼓励的内容是包含但是不仅仅只限于赞扬的,它的使用结果比赞扬优越这么多,在日常使用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应用鼓励呢?
家长需要由固定型思维向成长型思维转变。我们通常会认为,或者我们的话会让孩子认为,我们可以达成一定的成就,必须要具备这一方面的天赋,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事情,只是稍微多一点点努力就可以做到。足够的努力,甚至可以,弥补智商上的不足,固定型思维只会让孩子自我设限,成长型思维会给未来带来无限的可能。
在日常的陪伴中,多关注孩子做事的过程。想表达态度的时候,把重点放在孩子推动事情的发展的努力上,不管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在日常的陪伴中,多关注孩子做事的过程。即使我们是大人,也肯定希望不管我们做事成功与否都有人看到我们的努力。不管在什么时候成功都是相对的,也不是一件肯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
鼓励的语言表达,一定要具体落实到事情上面。做事前激励,鼓励要表达出要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哪些行动和态度被期许;做中期的加油,鼓励一定要表达出,看到了孩子做得好的部分;作为最终总结,最简单的就是客观地将孩子的努力过程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说出来。非常简单好记的一个原则就是表扬努力(实)不表扬聪明(虚)。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求知和探索的内动力,鼓励可以很好的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不只在做到的时候看到自己的价值,他们会发现自己的努力和成长在被看到。感到被关注和肯定是感觉到被爱,这和赞扬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孩子会为自己而积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