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的一则消息:两则小视频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时间只差五分钟。
五分钟前,哥哥和妹妹对面而立在一个小小的被支起来的圆方木上。哥哥双手叉腰,盛气凌人;妹妹瘦弱胆怯,却也不去看哥哥。五分钟后,同样是在那块圆方木上,哥哥和妹妹相互抱着,依此保护对方不被掉下去。
五分钟的时间,在大人不吼不怒不伤身的情况下,成功解决了兄妹之间的矛盾。并且,问题的解决是在使俩人关系和好的结果下结局。
我不得不赞叹孩子母亲的高超解决问题的方法。遇见问题,不袒护任何一方,该惩罚就惩罚,“各打五十大板”。只不过,这样的“惩罚方式”采取的是“捆绑式”评价。如果其中一个人先从上面掉下来,另一个必须陪着对方继续站五分钟。这样的评价方式一方面使得双方有错都得接受惩罚,同时在“站立”过程中面对对方思过,而且要想保全自己必须先保全对方。这样的评价方式,促使矛盾双方的关系没有走向白热化,反而促成了和谐解决。
这位不从事教育的年轻妈妈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应该引起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的反思。
面对“活蹦乱跳”的个体,面对班里六七十个孩子,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学生之间的纠纷,并且要处理这些纠纷。面对纠纷,我们是怎么处理的呢?双方都没理,都得接受我们的严厉批评?先听一方陈述,然后施展我们教师的威严,评判一方有理?其结果的指向都又是什么呢?双方都耷拉着脑袋接受我们的严厉,然后“口是心非”地向我们道歉“老师,我错了”;获胜一方一副胜利者的姿态,另一方单枪匹马,从此,“仇恨”的种子在心里种下。虽然有我们老师下的命令,以后不许再闹矛盾,可是,俩人关系很长时间难以愈合。
和上面提到的那位年轻妈妈的处理方法对比起来看,我们的处理方式不得不说弊大于利。除了显示我们作为老师的威严外,没有将矛盾双方关系的和谐解决作为首要出发点,或者说,没有让矛盾的个体在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同时去保护对方。
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又出现在了哪里呢?在我们当时没有考虑到的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呢?
仔细想想,我觉得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们缺少了“慢”下来的思想。很多时候,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都是正处在工作中,当听到或看到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往往表现出心烦气躁,觉得那些问题出现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麻烦,因此,我们喜欢用快到斩乱麻的速战速决式让自己快速跳出问题的巢穴。至于其后来会发生什么或此处理方式会带来什么,当时我们根本没有考虑。而这些“快节奏”的背后,使我们自己给自己在学生中树敌,我们自己给自己日后的工作“挖小坑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同样,我们工作中的得心应手和寸步维艰都与我们平时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关。遇事将自己“慢”下来,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智慧。只有“慢”下来,我们才能不乱了分寸,从而才会智慧面对。
第二,我们读理论书籍太少,使得我们“裹手蹩脚”。仔细想想,当问题出现时,我们为什么会乱了方寸或速战速决?除了显示我们教师的威严外,这和“理屈词穷”的意思有相同之处。弗兰西斯 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多读书和不读书的不同,用个浅显对比。犹如这两天朋友圈中的两类人:浅薄者发圈“到处人山人海”,多读书者发圈“在当下的社会,我们何以自处?”在浅薄者只是在来一句“人山人海”时,读书人思考的是:在繁华中留一片真淳之地,于芬芜中安然自处,即如寺外那棵老树,触着流云和微风,每一天都在隐秘生长。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个人总结出来一句话:“你生活的方式就是你处理问题的方式,你处理问题的方式就是你生活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善读书善思考,在一个个问题前,你就会冷静下来智慧解决。而你的智慧解决会使你日后的生活工作更为顺畅。
给自己“五分钟”,“慢”下来,用来读书,用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