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许多年以前,当我还是个小女孩,读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有句话:“亲爱的,外面的世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犹记得当时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泣不成声的样子,心里的孤独感像传染的病毒,瞬间爬满内心每个角落。我偏执地把这句话理解为:我们生来孤独,即使身边有亲人和朋友,当你无助时,他们都无法帮助你,你生来只能靠自己。
看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张德芬对这句话的解读并非如此,而当下的我为何如此解读这句话呢?跟当下我的心境有关。这件事正和张德芬想表达的不谋而合: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的认知;我们理解他人行为的方式,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当下的心境;我们认识他人的方式,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与自己相处的模式。
02
参加过一个心理学的成长小组,在小组里与其他人交流的方式和我们在社会中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很像。我们总是容易与和自己性格相像的人坐在一起,我们有同样的特质、同样的喜好,甚至连长相和气质都有几分相似;而我们总和性格相反的人产生排斥,在团队里表现出许多语言上的冲突。
有意思的是,你所讨厌的某个人身上的特质,恰恰就是你身上具备的、自己所讨厌的特质,这也是为什么你不喜欢这个人的原因。
你好斗、有侵略性,所以你不喜欢对面坐着的那个锋芒毕露的人;
你内向、敏感,所以你不喜欢坐在对面那个看起来特别自卑的人;
你不喜欢的,到底是具备这种特征的自己,还是拥有和你同样特征的别人?讨厌自己很难,而把这种攻击性转移到他人身上显得更合理。
03
这样的例子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里比比皆是。
学历不高的父母看到孩子愚笨懒散,仿佛看到了幼时那么不上进的自己,怒从中来;
老师看到言语表达不清的自己,仿佛看到自己站在讲台上话都说不清楚的自己,愤从中来;
夫妻找的另外一半以及彼此的相处模式,像极了原生家庭里父母的相处模式。
04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外面的世界呈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你内在世界里所看到的模样。
它究竟是冰冷刺骨的寒冬,还是热情如火的盛夏,取决于你内心的温度。
想要令这世界温暖,先温暖自己的内心:看见它、觉察它、呵护它,发自内心地,爱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