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答辩

今年的答辩,从预审就疙疙瘩瘩,答辩前后一波三折。放假在家没闲着,不停给群里毕业的同学写通知。列上其中一条以备存。

各位同学,周五的答辩结束了,但答辩前期和后续很多问题我跟各位同学在此加以澄明。 我们首先对2017年的硕士论文进行了隐去导师和学生姓名的方式进行非常规范的预审,预审过程中有四位同学不通过,其中两位同学进行了重审。尤其是全日制在校生潜心钻研,论文质量有很大提升,参加答辩的各位教授已经给予了肯定。

答辩过程中各位主席、委员坦率地指出了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对于答辩委员会指出的各种问题,很多导师和同学做出积极回应和修改,但也有部分同学认为答辩委员的修改意见不明确,纠结无法对论文修改。

希望各位同学结合以下答辩委员指出的几种问题,根据自己论文的具体情况,对自己的论文做出具体分析,对答辩委员的合理意见和建议采纳,并以此修改完善:

1、研究设计不科学,不合理。这样问题的修改需要较长时间,因此答辩委员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更多的是带有指导性的,学生极有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修改。由于研一和研二年级学生都在旁听答辩,因此很多答辩委员的提问带有了明显的指导性,目的就是提醒要尽量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一旦答辩委员会认定研究设计或研究思路错误比较严重,需要较大修改,鉴于修改周期较长,那么往往结论就是延期通过,甚至不通过。如有研究设计方面的问题无法短时间内修改完善,学生可自己提出申请,延期半年答辩。

2. 研究问题方面的问题。这种类型的问题似乎不太好解决,其实主要是针对论文提炼不够导致的,这样的问题往往需要导师和学生共同对论文进一步提炼。如果抓紧时间,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也是可以解决的。答辩委员会提出的目的更多地是期待进一步梳理文献,概括出研究差距,由此提炼研究问题,确定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

3、数据分析方面的问题。这样的问题需要补充数据,或对数据进行重新合理分析,细化分析过程,合理化结论,而不是全部推翻研究方法。

4、结构框架性问题。这种问题可以通过合并文献,合并或拆分章节的手段达到。

5、体例方面的问题。体例就是两个字:“规范”。尽管学术论文写作主要是两大体例规范,但事实上不同的学校对学位论文体例要求差别较大。这一点和期刊类似。全国11种外语类CSSCI期刊,体例都不尽相同。其实体例规范的目的就是在合乎基本学术传统的基础上,统一、一致就好。明年学院将出台一个更为详细的体例要求和说明,以便让导师和学生更有依据,更有章可循。

6、文字表述方面的问题。这是答辩委员们最为看重的问题之一。有些论文的中英文表述非常不规范,语法错误和汉式表达严重,已经影响到含义的表达,这样的论文是一定要逐句推敲,认真修改。

7、态度方面的问题。其实体例、语言文字等方面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态度问题。就是一个是否认真的问题。

也许由于能力有限,或时间仓促,部分同学无法写出一篇高层次的,有创新性的论文,但只要态度认真,完成一篇中规中矩,基本达到硕士学位水平的论文还是没有问题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