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Ⅱ》作者是毕淑敏女士。
在高原上经历生死的军医,理解人心的心理学家,三十多岁开始写作的作家,多重身份合在一起就是毕淑敏老师。
看到她的那句“生命要有缝隙,阳光才照得进来”,又被她的从容气度吸引,于是找来她的书阅读。
现在和大家分享关于这本书印象深刻的部分。
一、生机勃勃的动力
1.如果没有动力
“我没有动力”,很常听到的一句话。那如果没动力究竟会怎么样?
书中举了一个心理游戏的例子,一个体重正常的人躺在地上,多少人能把他拉起来?
2个?5个?8个?10个?
答案是30多个人都拉不起来这个躺着的人。
你看,一个人不想起来,这么多人都不能把他拉起来。一个人不想做一件事情,很难被外在力量拉动。
和自己本身具有的力量相比,外部的那些动力都显得微不足道。
改变为什么难以发生,因为行动改变,所有的真正动力都是首先来自于内心。
2.生机勃勃的动力
有些人在生活中躁动不安,就好像不断挣扎的鱼,东奔西跑没有方向的马,下大力气不断冲撞却又毫无章法。
因为这里缺乏了一种能让TA变得生机勃勃的动力。
这是真正从心里生长出来的力量,就好像一个种子,挣扎着钻出土壤,人也如此。内心觉醒之后,有一种从内而发的生机勃勃的动力被唤醒,坚定地向上生长,冲破生命中的黑暗,迎来阳光。
二、无处不在的压力
1.普遍的压力
学生要面对考试的压力;
员工要面对工作的压力;
年轻人要面对房贷的压力;
中年人要面对孩子教育的压力;
老年人要面对养老的压力;
……
在这些大问题面前,我们会焦虑不安,可是必须承认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压力就在那里,我们躲无可躲。
2.适度的压力有益
既然压力无处不在,我们也躲不开,那就转身面对它吧。
首先我们来正确看待压力。
空气的压力,让我们正常呼吸;
血液的压力,让我们身体运转;
而生活的压力让我们成长。
压力无处不在,没有了压力反而会出现问题。
3.面对压力的正确方法
如果我们要面对压力,应该学会正确的方法,和压力和平相处。作者和我们分享了一下的方法:
首先,认真找到压力的来源。是因为什么问题而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然后,阅读关于压力的书籍。给自己喘息的时间。
第三,了解自己压力的成因,强度和种类,运行轨迹,让压力变得清晰,比如什么时候会出现,在哪种情况下压力变大。
最后,找到自己解压的方式,慢慢跳出压力的重围。这个只能自己多了解自己,才能找到合适的方式。
三、生命的粗纤维
如果说把生活中的欢乐当成“细粮”,那痛苦就是“粗纤维”,让生命的机体正常运转。
毕淑敏老师是直面痛苦的人,她说:“生命没有了苦难,那么它也就失去了框架”。确实生命中不可能只有欢乐和甜蜜,不是那样不好,而是出现的概率太小。
我们能做的就是安然接纳,吞下有益身体的粗纤维。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粗糙”起来。
这让我想起了史铁生先生笔下的长跑家。
他想出现在记者镜头里,借此给自己带来解放。于是,发挥长跑能力。
第一年前10名照片挂在长安街新闻橱窗里,他跑了第15。
第二年,他第4,可是前3才能登照片。
第三年,他跑了第7,名额只有六个。
第四年,他跑了第3,只有第1有资格。
第五年,他终于跑了第一,可是镜头里只有围观的群众。
也许我们不知道命运为何这样,然而,“放弃了,也就真正的一无所有了”,“只要生命还在,希望就能萌生。”
踏实地生活,拥有生机勃勃的动力,直面痛苦和压力,稳定安然地活着,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