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年政府确定会有好收成,就贷款给农民买耕具、麦种;割麦时再连本带利收回来,给军队当粮饷。照制置三司条例司的说法,“诸路常平广惠仓钱谷,略计贯石可及千五百万贯石以上,敛散未得其宜,故为利未博。今欲以现在斛斗,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粜。可通融转运司苗税及钱斛,就便转易者,亦许兑换,仍以现钱,依陕西青苗钱例,预借者给之。随税输纳斛斗,半为夏料,半为秋料。内有请本色或纳时价贵愿纳钱者,皆从其便。如遇灾伤,许展至次料丰熟日纳。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又常平广惠之物,收藏积滞,必待年俭物贵,然后出来,所及者不过城市游手之人。今通一路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为民,而公家无利其人,是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之意也。”
这一个美丽天真的计划却摧毁了不少农夫的身家性命,我们以后就明白了。不过,我要解释一下,这个新措施是常平仓古法的延续,后来渐渐取代了常平仓。宋朝初年,政府在各地设立粮仓,以平抑谷价。丰年“谷贱伤农”,政府尽量收购剩余的稻麦。荒年粮价上涨,政府就把存粮抛入市场,压低价格。很多官员不肯贱价收购一切余粮,所以效率不能达到最高峰。不过由治平三年(1066年)常平仓公布的数字看来,他们一年内曾收购五百零一万四千一百八十担谷物,卖出四百七十一万一千五百七十担。现在仓禀的财货都化为青苗贷款的本金,常平仓的正常作业就自然而然终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