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化苦旅》翻到了“乌台诗案”,按余秋雨的说法,这完全是一个莫须有的可笑事件,便有几分好奇,且又是和苏轼有关,于是看了下去。
诚然是一个荒唐的案子,看完的瞬间唯有这个想法。因着对苏轼才情和能力的忌惮,一众官员将他的诗文曲解,安上各种帽子,说他影射帝王、不满朝廷,而这个神奇的帝王迫于压力也真将他收押入狱。
而这一众官员里,有高官如李定,有小官如李宜之,甚至还有古代科学家沈括。
苏轼似乎变成了一个靶子,任谁的利箭都对准了他。
似乎到这里就得感叹人心难测、人言可畏。可后来他的一众好友、欣赏他的人又一直为解救他而努力,苏轼得以保住性命,改为被贬谪到了黄山。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这个事件,有的人会说人性本恶,嫉妒永远比善良更强大,有的人会说人性本善,不论在怎样的困境下,总会有人伸出援手,还有人说人言可畏,三人成虎。
坦白来讲,初看前三分之一时,我想到的,其实是原来舆论暴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那么久以前。
人似乎总是迷信权威,自古以来就是,只要人群中有一个富有威信的人提出一个观点,接着便会有一群人围上来附和赞同,可其中大多往往连事情原委都未曾了解。
然后便是群众意志倒逼上级,苏东坡就是这样下狱的呀,倒是和古希腊时期的集体暴政有了些许不谋而合。
再想想,这几年讨论颇多的网络暴力不也是这样的吗,在网络大V的煽动下开始人云亦云,久而久之,一个个都逐渐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我钟情的一档综艺节目《奇葩说》,虽然很多人说如今质量大不如前,但是我最欣赏它的一点,始终都是能够在这个节目里得到思考。
有些人或许会说,语言太具有煽动性,往往会产生很多不理智的想法,在我看来恰恰相反。
语言具有煽动性,确实可能会让我看这期比赛时观点在两边反复,但往往总是这些具有煽动性的语言带来了思考,让自己开始切身去考量一些问题。
一期节目结束,能够开始思考一个以前从未考虑的问题,或者思考从前的问题时多了一个新的角度,就已经受益匪浅。
人,不论在何时,都不能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后将这篇文章全部看完,想法又有了一些变化。
有一个说法,世界是呈正态分布的。
而这个正态分布,是从宏观来说的。具体来说就是,有穷人就会有富人,有心肠恶毒的人就会有心底善良的人,有人一辈子苦难无数,也会有人一生顺风顺水。
曾经一度纠结于人之本性的善恶,后来发现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人的一生何其漫长,各种际遇难以预测。
恶人可能变成善人,善人也可能变成恶人,但只要这世上善人恶人是呈正态分布的,那么得到的恶意与帮助似乎也应该是会呈正态分布的。
这样一想,似乎生活会变得有希望得多。
有一个问题,大概是每个人都躲不过的:我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
有的人想了一半不想了,循着父母的从前的路走下去;有的人日日在欲望和道德之间挣扎;有的人认定了一个目标,不知前程的走下去……
我也不知道哪样的路才是对的,唯一能想到的,是在每一个关头做出自己觉得对的那一个选择,以及选择好了就别再回头。
引用苏轼先生被贬黄山后,给李常信中的一句话: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且愿各位出走半生,归来亦可满心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