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小学变迁史
我出生在北方农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庭条件不好,所以小学就在村里的小学读了。因为小学的生源主要是我们村和邻村的孩子,所以小学的名字也结合了两个村子的名字。
小学的配置是一个学前班和一到六年级各一个班,一个校长和不到十名教师。教师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教师甚至是小学未毕业。大部分教师都是负责几门课程的教学。说完了师资力量,我再来说一下教学设施。
教师的办公室和教室分布在两排瓦房当中,没有哪个班级的窗户玻璃是完整无缺的,个别教室下雨天还会漏水。书桌和凳子是学生从家里带过来的,摆放在坑坑洼洼的教室地面上。校园的地面是裸露的土壤,好在校园里还有两个花池和几株柏树点缀了校园的美丽。学校唯一的体育设施就是位于校门口的用砖和石板砌成的乒乓球台,上体育课的场地就是可以任意在风中驰骋的谷场。师资力量摆在这里,又能教育出多么优秀的学生呢?
但也不乏有好学的学生,每次期末考试都能考90分左右,我那个年代只考语文和算术两门课。当然我不属于这类好学生,爸爸忙着种地和打零工挣钱,妈妈操劳家务和教养弟弟,我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最大的乐趣就是玩耍。每次期末考试我只能考六、七十分,跟我同住在一条街上考80多分的同学自然就成了我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所以我也很少能带奖状回来。
就这样我浑浑噩噩读到了四年级,这一年过年以后父母跟我说要把我送到城里的姨妈家去读书。原因有三,一是村里小学的教学质量太差了,二是我总是和弟弟打闹影响学习,三是姨妈在城里的小学当教师,原本在姨妈家住着读书的表妹离开了。在我十岁这年我离开了家乡去外地求学,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要让同街的邻居同学以后看得起我。
让人欣喜的是在姨妈家读过短暂的适应期之后我就慢慢走上了正轨,城里的小学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确实要好很多,而且我身边大部分都是勤奋学习的人。平均每个半个月我都会回一趟家,有时也会回母校看看,以前的同学也会跟我围在一起聊聊我在外面学校的事情。不过渐渐地我也不愿意回母校了,因为我觉得我和以前的同学之间产生了距离,尤其是从语言上,我潜移默化的说起了普通话,一条无形的鸿沟挡在了我们之间。
小学毕业后我回到镇上读初中,这时候还能和几个儿时的同学结伴而行。当我考上市里最好的高中时,身边已经没有了发小的影子。这也证明了当初我父母送我去城里读书是正确的。
几年后,小学要翻盖教学楼,把其中一排瓦房拆了盖一栋二层教学楼。可是楼房已经建好快要安窗户的时候出了问题,施工方跑路了,教学楼成了烂尾楼。没有足够的地方上课,小学的学生开始陆续转学,大部分去了镇上的小学。惨淡的时候每个班级只有不到10个学生,教师也走了大半。再过了几年没有学生在这里读小学了,另一排瓦房也被拆掉了,二层教学楼被改造成了幼儿园,不过幼儿园没办多久也办不下去了。昔日热闹非凡的小学只留下一栋孤零零的二层小楼和几段斑驳的围墙在忍受岁月的摧残。不过听人说小学还保留着名字和一个名誉校长。
每年回家我还是会去小学看看,带着老婆和孩子一起去看看。校门上挂着一个锈迹斑斑的大锁,校园里杂草丛生,秋风萧瑟。看着那两堵如今已不再高大的文化墙,我仿佛看见了当年我骑在墙上调皮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