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黑暗中的向日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了。
毕业十年,主观时间流逝的感觉随着年龄开始加速,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小学时是一天一天地过,初高中是一个月一个月地过,大学是一学期一学期地过,工作以后就变成了一年一年地过。
年岁越大时间过得越快,问问你的父母,他们会告诉你十年一眨眼就没了,他们讨论着十几年二十几年的陈年旧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我在网上找了一些解释,有一个说法比较有趣。
“五岁的时候人的记忆有五年,这时候过一年,到六岁时,记忆增加了五分之一;六岁到七岁,记忆增加了六分之一;七岁到八岁记忆就只增加了七分之一。
以此类推,到了二十岁的时候,过多一年,记忆便只增加二十分之一。
这一年的时光虽然没变,但是参照物变了,所以大家就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可能等你六十岁的的时候,过一年记忆只增加六十分之一,那时时间就过得更快了。”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你仔细回忆一下,会发现:
童年的课间十分钟休息足够你从楼上跑下去玩儿点什么;
但现在你坐在公司电脑前,才喝了杯热饮,把东西摊开准备干活,啥都没干呢一个小时就没了。
小时候两个月的暑假特别漫长,现在的一个月不就是四个星期,一眨眼就没了。
如果用记忆增量理论来解释,那就说明我们在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在简单重复,所以大脑中的“总数据”并没有像儿时那样处在迅猛增长的阶段。
大脑处理今天的24小时,只需要动用几年前就已经存好的索引,驾轻就熟。
总信息量几乎没有增加,你主观上感受到的“新东西”当然就少,而体验“新东西”恰恰是放慢主观时间的命门。
读书和旅行,都是体验“新东西”,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样的道理。
我一直不能明白一件事情,很多人愿意花几百元,甚至几千元买一件衣服,为什么都不愿意花二三十块钱买本书?
只花这么一点钱就可以通过书本,读到不一样的人生故事,感受到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而这样的故事和体验,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遇到,却可以丰富你的阅历,开阔你的眼界,增长你的见识,大多数时候,甚至还可以在书里读到一位大家一生顶尖的写作才华。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压力,都让读书变成了一件很功利的事情,再加上,上了十几年的学,早被应试教育折磨的苦不堪言,坚持读书,似乎,也变成了文艺青年才会做的事情,而文艺青年,在现在,也不是个褒义词。
我们总以为,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它就是什么样的。
但实际上,我们能看到的世界,只是万分之一。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朋友就是什么样的人,你接触的、认识的就是什么样的人——你接触到的一切信息,分析事物的视角、方法,认知世界的方式,全都是构建在这些基础之上的。
套用“舒适区”的说法,要解决时空扭曲的问题,我们必须走出“熟悉区”,熟悉区是时空黑洞,会不断加速消耗,吞噬你的时间。
生活里的“熟悉区”太多了,看电影,追电视剧,刷微博朋友圈,玩游戏,逛街买买买……
如果你走出办公室,去陌生的国度一个月,就会发现这一个月并没有像办公室里那样,星期三过完就差不多能指望星期天了,而是觉得比在办公室两个星期都要多,这便是对抗时空扭曲的一个例子。
并不是只有旅游才能有这样的效果,你如果在自己身上多试验,会发现能找到很多适用于你个人的手段,但前提是你要有“摆脱熟悉区”的意识。
这是我认为人的一生所需要掌握的最重要能力之一,掌握了对抗时空扭曲的本领,你就能延长主观生命。
这好像就是日常生活时间里的“相对论”。
生活本来就是一成不变的,重要的是自己要求去改变,这样才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改变自己,摆脱熟悉区,让“时间”慢下来。
图 | 图片来自网络
文 | 黑暗中的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