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焦点是一个以目标为导向的后现代心理学的流派。也就是说,目标对于焦点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当一个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有家长可能会说,我想要一个,身体健康,自信阳光,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孩子。那么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三岁就送进了幼儿园,六岁就上了小学,随着孩子学习任务的增加,家长的要求可能就会有所变化,渐渐的成绩就成了家长和孩子沟通最多的话题,也是最为重视的一件事情。每天的功课有没有写?嗯成绩考了多少分?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在班里占多少名,等等等等。
那么在当今应试的大社会里,成绩也是被家长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拿来对比和讨论最多的一件事情。
前几天听刘彦老师的朗读中有这样的一个真实场景的描述:那天我考了班里第三名,心里很不开心,回家的路程变得那么漫长,十分钟的路程我走了很久,心里特别的失落和忐忑,因为我考的是第三名,没有考第一名,所以说不知道回家以后,怎么去面对爸妈期待的眼神,怎么去和亲朋好友交代。如果说这个孩子回到家,爸爸妈妈,用失望的眼神和语言说:怎么没有考第一名啊,可不能骄傲啊,要更加努力才行!那么,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只有第一名,父母才是开心的,他才是父母的骄傲,也就是说他的价值和成绩是相关联的,他的开心和烦恼,与是否考第一名也是相关的,那么这个孩子,还会有多少的真正的快乐呢?又会有多少的自信、阳光呢?
而一旦这个孩子,把成绩当作他自身价值的唯一体现,而做别的事情是得不到父母的奖赏和表扬的,反而会认为,那些是多余的,会影响学习,比如说孩子越爱阅读,比如说孩子爱听音乐,比如说绘画,跳舞。有时候孩子试图,帮家长做些事情的时候,往往会,让家长觉得浪费时间,你把学习学好就可以了,是这样吗?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孩子发展更多的爱好,去,对于培养他的情操,对于调节身心都是很有帮助的。
刘老师一直在强调:人生是一个马拉松,又不是百米赛,那么急干什么?当一个孩子被过多的关注到成绩、关注的学习,那么他很可能会过早的耗竭学习的热情。有的孩子到初中高中都厌学了,因为他感觉到自己无论怎么努力,可能都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也或者是,当他有一天发现,有人学的比他更好,他就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何在?因为自己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而现在学习也学不好了,会让他有极大的挫败感。也就会让他感觉到自己是无能的。慢慢的丧失对学习的信心。也会让他对自身的价值产生怀疑。渐渐的会厌学和形成一些心理的问题。
当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家长焦头烂额,没有办法的时候。有很多的家长都想到了去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的知识。也更多的关注到孩子内心的需求,去问一问自己:自己的初心是什么?自己现在这样做,是离自己的初心越来越近了,还是越来越远了?那么自己在跟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有哪些地方还是值得肯定的呢?那么接下来再做一些什么样的调整,可能会更好一些呢?那么,调整完以后又会跟现在有什么样的不同呢?这些不同又会给您什么样的启发呢?
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感觉到越来越迷茫,越来越疲惫和焦虑的时候,不妨停下脚步想一想,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